首页 > 图片 > 健康资讯 > 一个济宁人对医生认知的心灵之旅

一个济宁人对医生认知的心灵之旅

来源:可可女性网    阅读: 1.0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刘大爷和病愈的老伴

我以前对医生和医院大都不太感兴趣,在众多的社交中,除孩提时的发小和同学,成年后从事了医生工作的还有交往外,但在内心里从不愿主动的和医生交朋友,虽然讲不出十分的道理,或许觉的医生和疾病联系在一起有点“不仙气”。但自从老伴得了一场大病,不得不和医生这个群体打起了交道。从此,也转变了我与医生交往的看法。

一个济宁人对医生认知的心灵之旅
人过了花甲之年,正是儿女绕膝,含饴弄孙的幸福时光,但天有不测风云,今年的4月16日凌晨,老伴突然发病,呼叫120救护车急送济宁附属医院,从急诊室直接送进重症监护室,经各方面检查为“脑梗死,左脑大面积血栓,伴有脑水肿,高血压三级,并发出病危通知"。那段时间,在重症监护室在外,如同距阎罗殿一步之遥,作为病人的亲属只有在医院里焦急的等待着每天下午3点的半个小时的探视。经过积极抢救,终于与死神告别,转神经内科病房继续治疗。看着躺在病床的似昏似睡、是醒非醒的老妪,全身插满了管子和监护仪的线路,望着这个病态焦容的老女人,这就是前几天操持家务,买菜做饭,洗衣看孙子的老妻,此刻,吃饭靠食管打流汁,大小便靠导管和灌肠,你何时才能醒来,何时才能座起或站立,何时才能走路,不求你象以前那样操持家务,你可知道,家中的生活规律全乱套了,两个孙子都没有人照顾了,你何时才能醒来,但愿你能陪着我,陪着我们的孩子,陪着我们的孙子们,但愿你能听我述说,虽然每个人都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必竟生活了几十年的伴侣,如何言表、、、、、如何述说,真是欲罢不能,欲哭无泪,度日如年,又能向谁述说?在医院治疗下,该打的针都打了,该服的药都服了,不管是走医保或不走医保的,高昂的医疗费,痛苦艰难的煎熬了一个多月,终于在医生的鼓励下,经过35天的日日夜夜,老妻可以出院做漫长的康复治疗啦,我用轮椅把妻子推回了家。在回家的当天,闻讯而来的许多邻居去家中探望,除了安慰并提供许多康复的建议和医院,推荐众和医院的占多数,有病乱投医,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到众和医院去实地进行了察看。说实在的,可能儿时居住环境的原因,对中医药还是有好感的,50年代的济宁南门大街(现在古槐路南端从博物馆至南门口)是全市最繁华的商业街,各种商铺邻立,有名气的大的中药房“松育堂”、“广育堂”都坐落在南门大街上。我小的时候家就和“松育堂”住对门,闻惯了从药房飘出来的各种中草药的特殊气味,到了夏天,“松育堂”的大门过道里就成了邻居家的孩子们玩耍乘凉的好地方,拍洋片,玩杏核,弹豆豆,只要不是大声吵闹,药房的先生和伙计从来不撵孩子,秋天的时候,四四方方的天井院里高架的竹杆上结满红黄色的瓜萎,我们会在墙根傍听蟋蟀弹琴,真是孩提时的乐园。我家铺子南邻住着一位老中医大夫,那时60多岁了,非常的和气,总是挂着微笑,那个时代的商店和商铺一年四季都是大开门营业的,很少有玻璃门窗,每天早上主人就把一块块长长的宽约20公分的木门板卸下来立放在自己的门里或门外。到了冬天,由于大开门,整个店铺里清冷清冷的,也有的店铺开的时间长啦,知名度有了,也会少卸几块门板,挂上了一个棉布门帘,写上几个字,条件好的也有点个木炭火盆取暖,隔壁老中医的店铺就少卸几块门板,挂个棉布帘,如有针灸或拔罐的病人时,也会点个小木炭火盆。找老中医看病的人不是很多,有时一天十个、八个,有时三个、五个,50年代初期,7、8岁的孩子没有上学的大有人在,我就算一个,到了冬天,家里冷的很,就在老中医不忙的时候溜到他家取暖,我会坐在马扎上静静地听老先生与别人谈古论今。如果有人来叫出诊,老人家从不推辞,腋下夹着一把分不清颜色的油布伞,就会跟来人出诊。有一次我问老爷子,“你出门为什么总带一把雨伞,并没有下雨呀”?“习惯了”。有一天老中医给我讲了一个至今不忘的故事,在其它手艺人门下,要学艺三年,帮师两年,但学中医最少要十几年,十几岁进门时要有点文化的底子,就是要上过几年学,会认字写字,先认识中药,读背药性赋,汤头歌,手指每天早晚要用温水泡一会,手指皮肤要柔软,感觉要灵敏,清晰,祖师爷赏不赏你郎中这碗饭吃,关键就在你这几根手指上。二十六种脉象,把脉不是谁都能掌握精准的,等掌握了所有的医术后,也要帮师几年,一来是检查你的医术,二来检验你的人品,就是现在所说的医术医德,一个老郎中一生并没有很多的徒弟,多的三、五个,少的一、两个,中间有淘汰和转行的,那就是祖师爷没有赏他这碗饭。当老师父交给徒弟一把雨伞一个灯笼时,才算真的出师学成啦,前后要十几年的时光,这时徒弟已是而立之年了,为什么要送一把雨伞和一个灯笼呢,是师父最后的训诫,不管下雨下雪,还是天黑夜晚,有病人就要出诊不能耽误,救命要紧、、、、、、雨伞是遮雨雪的,灯笼是夜间照路的。我静静的听着老先生的故事,一直铭记在心。在过去的年代,无论各行各业,商店里所称掌柜的,叫老板,手艺人称师傅或伙计,唯有中医大夫被尊称“先生”,可见中医大夫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多么崇高。怀着对中医药的好感,第二天,我用轮椅把妻子推到众和医院康复科,主持科室工作的李攀大夫接诊了我们,安排住院,并告知我们许多的事项,包括对脑中风患者康复的诸多优惠政策。当下许多的电视、网络医疗广告确实困惑和迷惑了不少人,让老百姓心生反感。但众和医院大厅和电梯里等醒目的地方,都写着“上医若水、大爱众和”八个字,使本人思考了许多,她能把“上善若水、大爱无疆”融入新的内涵,难得。在血与火的战场上相处的叫战友,他们可以为自己身边的兄弟挡子弹,在一个工厂里,一块上班的人叫工友,他们朝夕相处,在医院里,因病住院的病人们——我给他(她)们起一个名字,叫病友,包括她(他)们的亲属们,为什么?不管怎样得的病,不管来自何处,他们在同一个医生或者在同一个医疗科室医生的诊疗下,有了一点的好转,病人之间都互相鼓励和激励,互相安慰,互相为对方一点点好转叫好和鼓掌,同时为众和医院康复科的医生们的诊疗和付出叫好和感谢。作为病人的陪护亲属,无法评论他们的医术,但从康复科的医生们的身上,体会到一种亲情和真情。关键是这个团队的主诊医师李攀医生,亲情和真情,把病人当做自己的亲属,他做到了。病人大都有厌医的时候,不管是因为自身的经济条件或对自己的病情康复失去信心,最通常地反映,厌恶治疗或躲避治疗,我的妻子就是在医治的过程中躲避治疗,每天中午在病房里以午休的借口不去进行康复治疗,我所说的亲情和视病人为亲人,就是李攀医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哪个病人不能按时到康复室治疗,会三番五次去请病人去治疗,去劝慰病号,这个动作不是每一个医生都能做到的,我和我病中的妻子深感谢意。葛矇医生,张凡副院长几次对我老伴的病情慎酌,哪个穴位扎针,怎样扎,都做了细心的处理,并亲自开处方配合中药剂治疗,一个多月康复治疗,老伴自己能走啦,我用轮椅送回家,右臂也可以慢慢拉至腰间,这是我和我的家人和亲属们都没有想到的,他们用手机拍了视频,传给所有知道我妻病倒的外地亲属,都在替我们高兴。她是我用轮椅推着去的,而回来是她自己从楼上走出众和医院的大门,我们不应该为众和医院康复科的全体医生和康复技师们点赞吗!还有,我们在众和医院康复科治疗期间来,秦医生、张医生、牛医生等等都服出了辛勤的劳动,在这里我代表我的妻子和家人向众和医院康复科的全体医务人员,表示深深的最真诚的感谢,并祝愿你们腋下的雨伞永远不丢,手中的灯笼永远不灭。兖州新驿的老张61岁,脑出血后遗症,汶上南站老房67岁,脑梗死后遗症,任城安居的老胡71岁脑出血,脑梗后遗症……等等,许多叫不上名姓的病友,都是去众和医院时拉着或坐轮椅去的,康复后他们先后走出了医院。这种心中的高兴和羡慕不能言表,现在可告诉大家——一个从死神手中夺回生命的老妪康复后也出院了,当然后续的锻炼和进一步的康复还要走一段漫长的路,但我可以告诉每一个人,我的妻子,一个63岁的老女人是坐着轮椅来的,是自己走着离开医院的,怎能不为众和医院康复科的医生道一声“感谢您们啦”!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作为一位患者家属,我愿意为众和医院康复科点赞。众和医院在济宁众多的医疗机构中,虽说不太显眼,应该是全市的楷模!

笔者:刘洪恩,退休工人

2016年7月

康复科医生集体合影
济宁众和医院康复科专科优势明显,充分发挥现代康复与传统中医康复相结合的优势,采用国家规范的康复治疗技术,结合中药内服、针灸推拿等手段,治疗脑中风后遗留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言语及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让患者在中风后得到及时、专业、规范的康复治疗,提高其生活质量重新回归家庭和社会。由省财政、省民政支持的贫困家庭“脑中风患者免费康复治疗公益慈善项目”已经在济宁众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济宁众和医院)正式启动。凡是参加济宁地区市基本医疗保险,家庭贫困的脑中风患者都能在众和得到免费康复治疗。详情点击>>>爱心扩散||政府公益慈善项目——脑中风患者免费康复治疗在众和启动啦!
feifei

广告

孕育探秘
时尚女性
男人视觉
保健图库
身体探秘
医学纵览
病态视觉
美女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