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 > 健康资讯 > 护理安全莫大意:11 个案例一定要谨记

护理安全莫大意:11 个案例一定要谨记

来源:可可女性网    阅读: 1.8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二胎开放,各家医院各科室护士编制严重不足,随着实习生的到来,稍微可以缓解一下人力不足的困境。可是,新来的实习生初入医院,就像一位「盲人」,每走一步路、每说一句话、每一次操作、每一个记录,都需要带教老师一步一个脚印带过来。特整理站友们分享在丁香论坛的与护理安全有关的案例,提醒实习生,也提醒带教老师们。

护理安全莫大意:11 个案例一定要谨记

评估篇

病例1:测体温不测脉搏,不出事故是偶然

一位手术后病人死于心脏病突发。医生很纳闷:不记得病人有心脏病呀。医生每天查房时都要看一下体温单上的生命体征。再次检查病历,发现心电图提示「心动过缓」,而在体温单上脉搏记录每天每次都是80次/分左右。不敢说护士有什么责任,但据说,有很多护士每天在测量病人体温时并不测病人的脉搏,只是靠目测病人的状态来估计脉搏的次数。这样的护士出事故是必然的,不出事故才是偶然的。

提醒:护理工作需要有责任心,理解并记住「慎独」两字!

病例2:测生命体征多思考,及时发现传染病

护士为一位「高热待查」的病人测体温,T:39℃,护士又查脉搏,P:80次/分。护士警觉了:为什么体温那么高,脉搏却那么慢呢?有问题!因为在正常情况下,体温升高1℃,脉搏应该增加10次左右呀。护士赶紧对病人说:撩开你的衣服看看——胸部有疹子。护士找到医生:病人可能得了「伤寒」了吧,查查吧。医生采纳了护士的意见,做了相关检查,确诊为「伤寒」,转入传染病医院治疗。

提醒:理论联系实际,有会思考的护士是个宝。

病例3:体温异常,排除人为因素

女性病人,发热待查,体温最高可达39℃以上,一般状况较好。查遍了相关项目,就是找不到发热的原因,医生很挠头,反复会诊。某日,一位护士休假结束上班,听说了这样的病人,心里起疑,试体温时在旁边守着,结果体温39.3℃。过了一会儿,护士换了一个体温计再次试体温,体温变成了38.5℃。护士要求病人换个腋窝再试一下,病人大怒:为什么?医生也来了。病人无奈,只好服从,结果:体温正常。

原来病人在试体温前先用热水袋加热腋窝后再试体温,使体温一直居高不下。为什么这样做?不知道。

提醒: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病例4:测血压按医嘱?病情变化需随时评估

一个高血压脑出血的病人,住在单间病房,住院已近一月,基本情况稳定,但家属要求上特护。一天晚上,家属要求测量一下血压。护士说,血压是按医嘱测量的,现在不需要测。家属很不满意,但也没说什么。过了一会,护士接到了一个电话,出去了一会,让值大班的护士帮忙看一下。凑巧,来了一个病人,护士又走开了,就这一会的功夫,病人昏迷了,再次出血,尽管经过全力抢救,病人的生命算是保住了,但一场医疗纠纷在所难免。

提醒:任何时候,都不能麻痹大意!我们是在和生命打交道。

病例5:病情变化未汇报医生,护士也有责任?

一位中年晚期胃癌行「开关术」,回到病房已经中午。手术医生吃饭去了,病人家属也吃饭去了。值班护士在护理站坐着,实习护士主动去给病人量血压,回来和护士老师说:病人血压有点低。值班护士「唔」了一声,坐着没动。当时值班医生也在护理站坐着,值班护士没有向医生反映病情,也没有人再去看病人。不久,病人死了。判定护士有责任,结果护士做了经济赔偿。

提醒:患者有异常征象,即使医生在旁边也应汇报并记录。

操作篇

病例1:手腕带未松开,女孩肢体坏死

一护士,把止血带扎在一个女孩右手腕上准备静点,突然有人叫她,她急匆匆跑出去,再也没回来。女孩的妈妈顺便放下了女孩的袖子。过了一会儿,另外一位护士发现女孩的静点没扎上,负责任的为女孩扎上了静点。输液结束,女孩和妈妈回家了,女孩出去玩,一个小孩跑来找女孩的妈妈,说:为什么女孩的手是黑紫的呀?妈妈急忙一看:止血带还在女孩的手腕上扎着呢。从此,女孩失去了右手。

提醒:操作过程中专心致志,操作结束再查一下是否一切已处置妥当。

病例2:身份核对不到位,输错血致溶血反应

在同一个病房住着两位年轻的女病人。其中一位女病人的床位靠近窗户,阳光照射进来,床上很热,她和另一位女病人开玩笑:咱俩换床吧。好吧。两个人换了过来。两位女性病人同时需要输血,分别是O型血和B型血。护士推着治疗车来了,车上放着两袋血,一袋是O型血,一袋是B型血。护士按印象中的病人应该住的床位,麻利的为两位病人输上了血。不一会儿,一位女病人喊到:我腰疼的厉害!结果大家知道了吧?输错血了,其中一位病人发生了溶血反应。

提醒:各种操作前切记查对姓名,并向病号说明床位不可随意调换。

病例3:输血有风险,记录莫随意

有一位病人,在外科住院,接受手术治疗。在住院期间进行了输血治疗。出院后,检查出了「丙肝」,就来追究医院的责任。结果,临时医嘱单又出了问题:血库记载,病人输血6次,而医嘱单医嘱8次。据回忆,病人确实只输了6次血,另外2次因为没有血而没输成。医生有没有及时标上「DC」。但是,8次医嘱都盖章了,是怎么回事呢?本来,血没输成,护士并没盖章。

后来,护士在整理出院病历时,发现有两处医嘱没盖章,护士手一勤,把章补上了。结果认定:输血8次——丙肝是另外两次不规范输血所致。

提醒:不可漏记,也不可随意补记。

病例4:输液未巡视,甘露醇外渗处理不及时

有个护士上夜班,很忙,在病人的脚上打上甘露醇,也没巡视,到拔针时,病人的注射部位都肿了,甘露醇都输在血管外,也没处理。到第二天,病人的脚又红又肿又痒,上白班的护士马上用50%的硫酸镁持续湿敷,一直敷了3天,才消肿,没导致坏死。记住:如果忙得实在顾不上巡视,可在输液时对病人及其家属说:输液处千万不能肿!否则会坏死!如此,若输液处有渗漏,病人家属会跑来告诉你:肿了!记住:忙时,有劳家属代观察!

提醒:特殊药物输注过程加强观察,并向患者及家属作必要的宣教以协助观察。

病例5:皮试阴性,也有过敏性休克的可能

有一位年过花甲的男性病人,到某家医院看病。医嘱:青霉素皮试。护士按操作规程配置了皮试液并做了皮试,结果「阴性」。按医嘱为病人静点青霉素。扎上针不一会儿,病人感觉心慌、呼吸费劲,护士赶紧叫来了医生,医生诊断:心脏问题。急检心电,测量血压,并立即给予药物治疗。结果无效死亡。家属不能接受这一事实,申请医疗鉴定,专家讨论认定病人死于「青霉素过敏」。并认为,护士操作无误,但医生、护士对病人的病情估计不足,诊断有误是病人死亡的原因。

在青霉素过敏试验结果阴性的人群当中,仍然有7%的人有发生过敏性休克的可能。假如当时就确定是青霉素过敏并按青霉素过敏实施抢救,病人有可能免于死亡。

提醒:药物过敏试验阴性者输液过程也应加强观察,首次输液速度应先调慢,观察一段时间无反应再调整速度。实在忙不过来时,请家属协助观察。

病例6:不要随便为别人注射,保护自己也重要

一位个体医生,用挺便宜的价格买了一批「先锋霉素5号」。一天,他病了,他躺在自己诊所的诊察床上,自己为自己静点他自己诊所的刚买的「先锋霉素5号」。不一会儿他夫人从里屋出来,发现丈夫静静地躺在床上没动静,走近一看:死了。结果:个体医生买进的安瓿内实际装的是「青霉素」,而标签却是「先锋霉素5号」。

护士有执业证不假,但是,当不知道药物的确切来源时,千万不要随便为别人注射药物,出事就糟糕了。保护自己是最重要的。

提醒:不要为任何人注射来源不明的药物。

广告

孕育探秘
时尚女性
男人视觉
保健图库
身体探秘
医学纵览
病态视觉
美女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