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 > 生活百科 > 当传统节日逐渐淡出传统的文化内涵

当传统节日逐渐淡出传统的文化内涵

来源:可可女性网    阅读: 1.6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当传统节日逐渐淡出传统的文化内涵,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近些年来随着“洋节”的“浸入”,人们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观念越来越淡了。现在就跟小编一起来聊聊当传统节日逐渐淡出传统的文化内涵。

当传统节日逐渐淡出传统的文化内涵

当传统节日逐渐淡出传统的文化内涵1

发掘传统节日的内涵

江南时报报道,南京博物院民族民俗研究所所长徐艺乙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讲,我们的传统节日的确太需要被重视了。但是,细想起来,时至今日,中国传统节日最大卖点似乎仍是以吃为主。过去国家穷,大家都盼着过节能吃好的、穿好的,可现如今生活水平提高,工作节奏加快,人们特别希望能在过节时放松平常绷得太紧的神经、宣泄压抑太久的情绪。“洋节”恰好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人们的这种需求,也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传统节日缺少浪漫色彩

相比较洋节日,一些传统节日对中国的年轻人缺乏吸引力。江苏省社科界一位社会学家告诉记者,春节和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之所以被今天国人看淡,与这两个节日来源于农业文明,与祭祖、驱鬼、借节日填饱肚子等联系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这种文化渊源和传统形式也使得中国传统节日欢快的气氛中缺少些浪漫色彩,这与富裕起来追求生活品位和精神愉悦的现代中国人显得有些不协调。

专家分析,洋节在中国流行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商家的炒作。商家是每逢佳节倍思“金”,决不放过任何一个收金揽银的机会,而洋节正好可以制造这样的机会。二是年轻人想找个快乐的理由。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精力充沛的年轻人只想借机轻松一下,于是洋节闹得比洋人还欢。

事实也表明,现代人热衷于过洋节往往更多地注重它们的娱乐性。喜欢圣诞节的年轻人并非出于宗教信仰,他们的理由是“因为罗曼蒂克”、“是一个HAPPY的借口”等等。其实喜欢麦当劳、肯德基的人们也未必觉得那东西有多么好吃,全在于其营造出的那一种情调。

不该将“洋”“土”节对立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夏学銮认为,那些关于选择过“洋节”还是过“土节”、“土节”似乎没有“洋节”那么有市场了之类的争论没有多大意义,其实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青年的生活方式日益接近、趋同,这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今天的中国人,在“洋装”掩盖下的依然是一颗火热的中国心。

当传统节日逐渐淡出传统的文化内涵2

中国传统节日起源于农耕时代,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天文等方面的内容,经过千百年的淬炼和代代相传,已牢牢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与文化情怀之中,成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与人民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价值。传统节日既使人们在节日中增长知识,受到教益,又有助于彰显文化、弘扬美德、陶冶情操、弘扬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增强国家软实力,提升国家竞争力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沉淀凝聚的过程,传统节日是复兴、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节日从文化内涵、节日符号载体到节日仪式活动,都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任何一个部分都缺一不可。近些年来,每当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到来时,部分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参与热情。相比之下,中国的传统节日似乎要过得冷清、随意得多,越来越淡的年味成为人们普遍的感受,甚至连其中的感情投入也越来越少了,一些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渐渐被人们遗忘。究其原因,正是在于我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不足,认识不够系统,对节日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对节日文化的载体建设相对缺乏,对节日的仪式感体会不深,从而导致传统节日在仪式感、载体、符号等方面缺乏时代感,不能满足人们在审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融合不够,降低了传统节日在人们生活中的价值感和存在感。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014年底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有55。1%的受访者认为应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37。7%的受访者建议增强节日的娱乐氛围,还有20。0%的受访者认为社区应该多组织传统节日活动。如果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些方面加强建设,紧跟时代发展的节拍,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相适应,赋予传统节日更多的现代性,用深邃的文化内涵、丰富的节日载体与仪式来吸引民众的积极参与,传统节日势必能够得到继承与发扬。

传统节日蕴含着注重血缘、敬天爱人、崇尚团圆、以和为贵和礼尚往来等特质,与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气质一脉相承。

古人根据日月运行的位置、天气的变化以及动植物的生长等自然现象创立了“二十四节气”,并总结出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四时规律,把两节气相交之日确定为“节日”。“节日”的产生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认识和尊重,蕴含着厚重的历史与人文情怀,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核心。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国人在节日中表达出中华民族的价值和思想、道德和伦理、行为与规范、审美与情趣,也凝聚着千百年来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积极向往和执著追求。

根植于农业社会文化土壤中的传统节日,往往具有农耕生活的色彩,其文化价值中蕴含着注重血缘、敬天爱人、崇尚团圆、以和为贵和礼尚往来等特质,比如注重衣食住行、强调家庭、敬畏自然、敬仰祖先、热爱生命、尊老爱幼、爱国崇德等,这些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成为我们涵养中华文明、凝聚社会共识、缅怀民族先烈、塑造民族气质、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社会公德、留住乡土情怀的共同心理纽带和精神支柱,也与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气质一脉相承。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的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被人所重视。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所带来的幸福感、愉悦感。一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往往只是想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中的“情感”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慰祖先,在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时,寄托对来年的美好希望与祝福。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中,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代表。因此,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反之,节日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空洞符号,不可能行之久远、世代相传。

突出传统节日的符号、载体、仪式感,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与教育。

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龙灯、窗花、舞龙等;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船;元宵节的逛灯会、猜灯谜;中秋节的月饼、赏月、玩花灯;重阳节的爬山、赏菊、登高望远等,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作为农历年节文化的主要载体,这不仅是对节日形象的点缀,还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辞典,也是中华文化传播、信仰传承、道德凝聚、审美形塑的良好载体。这些节日载体不仅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展示过程也轻松活泼、贴近自然,使人们在其中体会亲情,感受欢娱,传递温暖。在传统节日文化符号与载体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挖掘文化性强、参与度高、特色鲜明、群众喜闻乐见、寄托情怀的节日物品和象征物,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一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在这样一套看似繁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仪式让传统节日变得庄重,富有意义,为生活增添了趣味和价值。通过举办仪式,人们可以领略到人生的美好、自然的瑰丽,人性的善良,感受到对生命的虔诚和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仪式感让节日成为节日,能唤醒人们内心对于节日的尊重。当传统节日丧失了仪式感,节日应有的庄重感、吸引力、投入性、参与性也就消失了。因此,我们要有仪式感地过好传统节日。

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对文化符号、载体、仪式的重视,离不开国家宏观层面的正确引导和积极干预,也需要各类媒体、学者、商家、民俗学家、艺术家等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党和政府要切实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与教育,发挥各级组织的引导作用,共同宣传、解释、介绍及传播传统节日中优秀的文化元素,使其成为滋养民族精神、民族气质的重要内容。

广告

膳食养生
保健按摩
人群养生
养生常识
生活百科
中医
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