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 > 健康资讯 > 中医必读:孔嗣伯治胸痹经验述要

中医必读:孔嗣伯治胸痹经验述要

来源:可可女性网    阅读: 9.38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中医必读:孔嗣伯治胸痹经验述要

导读:孔嗣伯老中医先后从师于萧龙友、杜文甫、汪逢春、陈慎吾等诸大家,学验俱丰,在治疗内科疑难杂症方面疗效确切,尤其对内科常见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辨证“胸痹”效果突出。

中医必读:孔嗣伯治胸痹经验述要 第2张

孔嗣伯老中医系北京近代“四大名医”孔伯华先生三子,1933年5月出生于北京,2011年卒于北京。孔嗣伯1948年随父学医,并先后从师于萧龙友、杜文甫、汪逢春、陈慎吾等诸大家,学验俱丰,在治疗内科疑难杂症方面疗效确切,尤其对内科常见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辨证“胸痹”效果突出,余有幸侍诊左右聆听教诲,总结孔老胸痹辨证治疗经验略有心得,阐述如下。

1.师法仲景通阳宣痹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指出:“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孔老认为“痹者,闭也”,胸痹的基本病因,乃上焦阳虚,阴邪上乘,胸阳痹阻所致。正常情况下,人体阳气内通脏腑,外达肌腠毛窍,走而不守,运行贵乎通畅,“胸中阳气如离照当空,旷然天外”,要求温煦清明。脏腑气血任何功能失调产生阴霾,均可上升阻滞,致胸阳闭塞不通,出现胸闷憋气,因此通阳宣痹是治疗本病的关键。在具体治法上,根据胸阳痹阻的特点,孔老喜用辛散滑利之品宣通阳气,如半夏、栝楼、薤白等。对久病虚损,耗伤心阳,确有胸阳不振者,不吝温补,用温热助阳之品以温通阳气,常用桂枝振奋心阳,但治疗原则主在疏导,不倡壅补。

2.五脏同调宣散郁滞

《丹溪心法?六郁》曾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孔老对此也很认同,认为在胸痹辨证中,气血痰湿胶结郁滞较为突出,只有脏腑之间生克制化功能协调,痰浊、瘀血、水饮等阴邪才不会滋生、阻遏或蒙蔽阳气。在胸痹发病中,胸中阳气痹阻,又会加重痰浊、瘀血、水饮等的产生,形成恶性循环,致胸痹缠绵难愈。因此胸痹的病位虽在心胸,但辨证并不局限于心胸,需五脏同调,宣散郁滞。具体而言,在胸痹治疗中孔老常兼调肺气,因为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脉,肺朝百脉,心肺功能协调,则气血顺畅,痰浊水饮无从滋生,反之则不然。肝藏血、主疏泄,肝血不足,则心血亏虚,心胸不适;肝气郁滞,会郁阻胸中大气,致胸闷痹阻;肝郁克犯脾胃,致痰湿内生,阻碍胸阳,故胸痹常兼肝郁之证。脾主运化水湿,若思虑过度影响脾之健运,则易致气血不足或化生痰湿,前者致胸阳化生无源,后者致胸阳痹阻不通。肾脏更与胸阳有直接关系,胸中阳气源于肾阳鼓舞,肾阳不振则胸阳衰微;若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阴则心阳独亢,心胸不舒。因此五脏均能致胸痹。此外,胸痹作为慢性危重疑难疾患之一,临床病症复杂,辨证时以上辨证治疗常间而有之,譬如急性发病的胸痹患者,辨证以胸阳不振为主,往往兼痰浊瘀血阻滞血脉,也可伴肺气失宣,或肝气郁滞,或肾浊泛滥,在辨证中既要注重胸中又要兼顾他脏,多脏同调。

3.久病入络通络除痹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提出络病理论,并创立治络之法。孔老对络病学说很肯定,认为叶天士不仅是温病大师,也擅长治疗杂病,其“久病入络”的思想精辟,治法通变,在胸痹辨证中实用性强。叶天士所言“邪及络脉”“痰火阻络”“内风袭络”“阴邪聚络”“寒邪入络”等很适用于胸痹辨治。胸痹缠绵难愈,往往病邪深及络脉,治疗上可吸取叶天士所倡用虫蚁类药物“搜剔络中混处之邪”,并采用“辛香缓通”之法,使气行血畅,络通病除。叶天士络病治法以缓立法,提出“缓图为宜”,孔老认为,杂症要考虑病深日久,病邪深伏诸络,非旦夕可除,在胸痹治疗中亦是如此,在急性期症状缓解后,要考虑缓图其功,可用丸剂或膏剂长期服用,取“丸者,缓也”之意。

4.结语

孔老认为,胸痹初载于《黄帝内经》,至东汉医圣张仲景详加论述,明确了基本病因病机和治疗大法,《金匮要略》中将胸痹、心痛、短气病合列为第九篇,并创九方(另附一方)以辨证论治,实为万世立法。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沿用并不断发展完善,特别是“金元四大家”朱丹溪的“气、火、痰、湿、食、瘀”六郁致病理论和温病学派叶天士的“久病入络”学说,在临床上有实用价值。笔者跟师学习中也感到孔老临床辨证思路多借鉴于此,在研习经典、融会贯通中医诸家学术思想基础上,注重脏腑经络气血之间整体协调关系,在具体病例中灵活运用,实为“治疗胸痹只知栝楼薤白类方或丹参类药者”所鉴。

来源:国际中医中药杂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中医智库”即可下载。

查找微信公众号“神黄中医智库”关注我们。

中医必读:孔嗣伯治胸痹经验述要 第3张

广告

孕育探秘
时尚女性
男人视觉
保健图库
身体探秘
医学纵览
病态视觉
美女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