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能 > 微信惊悚养生谣言为什么会广为传播示例

微信惊悚养生谣言为什么会广为传播示例

来源:可可女性网    阅读: 2.1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如今微信上是各种养生知识或者吃哪些食物会致癌以及帮忙找小孩的文章,相信大家已经是真假难分很烦恼了,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来揭秘。

谣言粉碎机

“再次忠告50岁以上的叔叔阿姨们一定要记住:在睡眠时如果心脏病突发,剧烈胸疼足以把人从沉睡中痛醒,立刻口含十粒复方丹参滴丸,或者硝酸甘油片2片或者阿司匹林300mg,接着立刻联络急救中心,然后坐在椅子或沙发上静候援助,千万别躺下!……”数十年来最强寒潮来袭,近日,微信朋友圈上一条关于心痛如何急救的文字提醒不断被扩散,其中转发者不乏医生朋友。不过,这个方法真的管用吗?

微信惊悚养生谣言为什么会广为传播

辟谣:硝酸甘油片有禁忌症

1月21日,在新浪微博上有21万粉丝的“急诊夜鹰”同步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出了“辟谣”文章,指出这条看似有点道理的科普帖存在不少问题。

这篇文章认为:一是,硝酸甘油是有禁忌症的,用药需要谨慎,评估心率血压。诸如低血压、心率过快或过慢、右室心梗、服用伟哥后都不能使用。

二是,阿司匹林使用需要自我评估是否心脏缺血性胸痛,或者咨询专业人员。不要用于有阿司匹林过敏史者、伴有卒中症状、近期消化道出血者。

三是,千万别躺下也没道理。大部分心梗心绞痛的最佳体位还是躺着舒服,除非出现急性心衰。四是,复方丹参滴丸对于心梗来说“然并卵”。

微信惊悚养生谣言为什么会广为传播 第2张

有着20多年急救经验的北京急救中心资深急救医生贾大成也表示,支持“急诊夜鹰”的说法。关于硝酸甘油禁忌症的问题,贾大成认为,病人对硝酸甘油的敏感性、反应性不同,有的病人没有明显影响,有的病人可有明显影响。“最关键的是不能用于血压偏低的病人,如果用于已经发生休克或将要发生休克的病人,则可加重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异议:紧急情况可考虑

不过,不少医生朋友指出,市民在家很难对自我做正确的医学评估,发生紧急情况时,难道只有打120然后干等一条路吗?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学科带头人廖晓星教授专长是心血管系统危重症和院前急救,有多年丰富临床经验,他认为,有冠心病史的病人,在紧急发作情况下服用硝酸甘油或阿司匹林,是有所帮助的。

“50岁以上、有冠心病史,或有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因素,都可以采用这个办法。”对于硝酸甘油片和阿司匹林有禁忌症的问题,廖晓星认为,口服1-2片硝酸甘油片不会像静脉注射那样出现血压低等严重后果。“在病人很难自己评估心率血压的情况下,自行服药利大于弊。”

微信惊悚养生谣言为什么会广为传播 第3张

廖晓星建议,心痛急性发作时,家属可以让病人在沙发上采取半躺位,摸病人脉搏,观察病人的呼吸、心跳情况。如果病人清醒,但持续胸闷不能缓解,可以拨打120后自行先服药,或者由120医生帮助判断是否该服药;如果病人意识开始模糊,出现心脏骤停,则要立刻进行心肺复苏。

提醒:4种表现区分是否心梗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广东省应急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杜作义告诉记者,冠心病、急性心梗、心衰都是导致猝死的重要原因。寒冷季节里,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加上运动减少,高脂饮食增加,都会诱发心肌梗塞的发作。凌晨时分人体机能代谢处于低潮状态,迷走神经的张力增加,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因此,心梗常见于凌晨时分这个时段。“一到大寒天气,心内科是最忙的季节,病人比平常会增加20%以上。冠心病、高血压、心衰病人最多。”

杜作义主任医师认为,心梗有特别的表现:1.特别难受;2.伴有虚汗;3.觉得不够气;4.胸口说不出的难受,时间超过15分钟。“人会有一种濒死感,才考虑是心梗”。如果疼痛很快就缓解了,就不要随便用上述这些方法了。

微信惊悚养生谣言为什么会广为传播 第4张

针对微信转发的提醒,杜作义指出,严格来讲,只需要吃两种药物就可以了。一是吃扩张冠状动脉的硝酸甘油,1片就行;二是,服用阿司匹林,防止血小板聚集。复方丹参滴丸,其实不需要。“至于是否一定不能躺下,关系不是很大,关键是,出现这种状况后,要及时通知120来急救。”

杜作义主任医师提醒,寒冷天气来临时,对原发疾病的控制一定要做到位。一是,血压、血糖控制要到位,坚持遵医嘱用药;二,有冠心病明确诊断或安装了支架的病人,一定要加强抗血小板聚集的治疗,比如遵医嘱用阿司匹林。三,一定要注意保暖。“高血压的病人,要密切监测血压波动情况,如果发现天气剧变血压控制不到位,要及时找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微信朋友圈三大谣言:致癌养生丢小孩

很多微博微信用户都会遭遇“朋友圈刷屏”的苦恼,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这些刷屏信息又总被证实是危言耸听的谣言。近日,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微信、宏博知微合作推出了一份《“谣言”分析报告》,据了解,今后报告将以每月一期的频率向外界公布,以分析谣言特点、总结规律、介绍识别策略,并利用数据合作建立辟谣联盟。

微信惊悚养生谣言为什么会广为传播 第5张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微信等合作推出微信谣言分析第1期,对今年11月3日至20日期间被微信用户举报为“诈骗和虚假信息”最多的255篇公众号文章进行文本分析。

结果显示,最常见的谣言话题涉及人身伤害、食品安全、疾病养生领域,通过“死亡恐惧”情绪引爆亲友传播。

第一期的报告主题为“你最想掐死的小道消息”,研究人员通过对2014年11月3日-20日期间被微信用户举报为“诈骗和虚假信息”最多的255篇公众号文章进行文本分析,发现了很强的规律性:即“焦虑主题”、“夸大渲染”以及“信源不明”。

吓唬受众是惯用伎俩

首先,这类消息中65%的主题都围绕着人身安全、食品安全和疾病养生这三大死亡焦虑主题;其中涉及人身安全的高达50.98%,食品安全37.65%,疾病相关占比为11.69%,这类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激起人们对身体伤害的恐惧和对死亡的焦虑。

其次,喜欢用“100%”、“第一”这样夸大性词语并配大量图片来唤起大家的死亡恐惧情绪;其说服公式大致为“数字化+多图+恐怖后果=恐惧情绪”。统计发现,有超过四分之一(27%)的谣言都有使用“100%”、“第一”等数字,这些数据看似客观,实则无权威出处,只是为了用数据方式来突出自己的准确性,以达到夸大和断言的效果。

微信惊悚养生谣言为什么会广为传播 第6张

配图多是此类文章善用的另一个伎俩,据统计,这些谣言平均每篇文章附带3.56张图片,由于受众一般认为“眼见为实”,这些图片往往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

在数字和图片两轮“轰炸”之后,最为瘆人的“恐怖后果”就登场了,统计显示33%的谣言中都包含“死亡唤起”词汇如“毁容”、“致癌”、“有毒”、“身亡”等等。其中有48%会引起读者的恐慌情绪。例如:《太可怕了!未来80%的家庭面临洗牌,有图有真相》、《不要再买这个菜了!因为它100%致癌!》

“不容否定的证据”加上“有毒”、“致癌”这样的严重后果,留给读者的就只有“死亡恐惧”。报告提到,从进化的角度来说,我们必须谨慎对待这些信息,哪怕只有1%的可能性是真的。

更重要的是这些信息还会激起我们保护重要亲友的欲望,老人的自身衰老让他们容易被这些信息激发死亡恐惧,同时他们更希望下一代注意到这些“知识”,这也是为什么爸妈们最喜欢在朋友圈刷这类消息的原因。

微信惊悚养生谣言为什么会广为传播 第7张

如何快速辨别谣言

报告提出两个办法,首先查看其是否老帖?这类谣言往往具有重复传播的特点,经常一些陈年旧帖隔一段时间就会被不同的人稍加修改再次传播。如:最近热传的《惠阳家长注意啊!千万别给孩子玩这个,一沾上身狂脱皮!》和《家长们注意啊!这事就发生在山东!千万别给孩子玩这个,一沾上身狂脱皮!》,文章的内容完全一样,只是惠阳变成了山东。

另外一个方法就是看消息源是否可靠,这是判断是否谣言的重要标准。谣言的消息源往往专业性不强,以被举报的谣言为例,可以看出其信息源多是一些段子手账号,其一贯的发帖内容都比较“水”,并不具备专业背景。?

报告作者之一、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张志安说,让更多公众懂得如何识别谣言,提高网络素养,是这份报告出炉的目的。对于报告,他表示“会努力用专业的方法用心、持续去做,努力做到权威。”

微信惊悚养生谣言为什么会广为传播 第8张

专家分析朋友圈谣言传播迅速

“朋友圈不产生谣言,只是谣言利用了朋友圈。”一位微信用户在微信发出加码整顿谣言的宣言后表示理解,他说,类似洗脑的心灵鸡汤和不明真假的养生、各类内幕消息大有横行微信之势。

几乎微信用户在朋友圈都看过有如下帖子的信息:“拐卖小孩的人贩子进城,要看好小孩”、“学生放学后被拐,老师求救”、“使用微波炉致癌”、“小龙虾是虫,不是虾”、“按耳朵可以缓解心绞痛救命”、“捡到高考考生准考证”……这些帖子得到广大微信用户主动转发,病毒式传播影响深远,微信运营团队及各地监管部门证实,上述信息全部为谣言。

有深谙微信传播的营销公司人士表示,看上去“权威、有颠覆性、能唤起共鸣”的帖子总能在朋友圈煽动用户情绪、迅速传播,如果是谣言的话,就可以成功做到“混淆视听”。

很多造谣文章已经操作得相当专业,已经不是个人行为,比如文字优美、有感染力,内容具有贴近性和劲爆性,引用医生、专家证言或科研成果,所举案例甚至有具体地点、人名等。

微信惊悚养生谣言为什么会广为传播 第9张

多数背后有其他目的

据该人士透露,这些耸人听闻的帖子背后或有政治目的或有经济利益。其中,出于政治目的造谣的有可能是地下非法组织所为;出于经济利益的则有三种方式,一是扮权威引关注进而做隐性广告,二是黑竞争对手反推自身销售,三是引导用户泄露个人信息或主动打吸费电话。

“比如捡准考证以及小孩被拐卖的提供线索电话,打过去就是吸费电话。”该人士还说,不少发养生秘笈的文章底部或者文章中会用明显字眼插入保健品公司的营销广告,还有的就是纯粹黑竞争对手,比如之前的“请不要给宝宝喝爽歪歪和有添加剂的牛奶饮料,紧急召回”的帖子。

“微信是一款主打熟人社交的产品,在微信中无论是好友的加入还是公众账号的关注,都是基于信任的,因此谣言更容易被相信,也更具隐蔽性和蛊惑性。

微信惊悚养生谣言为什么会广为传播 第10张

另外,由于微信的私密性较强,自身的谣言清洁机制(一个谣言出来,会有权威部门、专业人士迅速出来指正)也相对较弱,对于谣言的评论不会暴露在公众视线下,因此在谣言被质疑的过程中能看到的人也非常有限。业内分析师表示说,微信成为造谣重地也与微信用户的媒介素养亟待提高有关,许多用户在无形中参与到制谣者的主观动机中,成为扩散谣言的推手。

结语: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微信上经常出现的养生谣言的文章,相信大家看了之后一定大有收获。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健康资讯就请继续关注我们吧。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