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今日头条 > 嘴里这物不拔会影响我们吃饭吗?

嘴里这物不拔会影响我们吃饭吗?

来源:可可女性网    阅读: 2.51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一般说来,智齿对人的伤害不是太大,但是,前提是不能总引起牙疼的症状,然而,在生活中,很多人发现智齿都会拔掉,其实,这也是不好的,为什么呢,因为,智齿有的时候不会对人造成伤害的啦!

嘴里这物不拔会影响我们吃饭吗?

智齿不拔对人的危害

1、反复发作的冠周炎

阻生的智齿牙冠周围软组织与牙齿之间形成一盲袋,引起食物、细菌的积存,抵抗力下降时,出现冠周炎是必然的。一般的消炎治疗治标不治本,因此冠周炎会反复发作。

2、龋齿

位置不正的智齿与第二磨牙之间容易积存食物残渣,而且不易清洁,一般数月可形成龋齿,直接破坏牙体组织。

嘴里这物不拔会影响我们吃饭吗? 第2张

3、下颌疼痛、磨牙

阻生的智齿往往不能与对颌牙齿建立正常的咬合关系,长时间可导致颞下颌关节弹响、张口疼痛,夜磨牙等症状,对青壮年的身心健康影响较大。

4、引发三叉神经痛

有证据表明一些阻生智齿是某些三叉神经痛的病灶所在。

由此可见,对于生长位置较偏的智齿,已经导致牙疼等牙齿疾病发生的智齿最好及时的进行拔除,这是也是为了保证口腔健康和邻边牙齿的健康。值得注意的是,在选择拔除智齿的医院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医院进行。

什么样的智齿值得保留呢?

1.位置比较正,预计能正常萌出者。

2.智齿冠周软组织没有发炎和疼痛史,智齿没有龋坏者。

3.有对咬牙的智齿。

嘴里这物不拔会影响我们吃饭吗? 第3张

什么样的智齿需要拔掉?

1.蛀牙

如果智齿蛀牙,除了很简单的咬合面不深的蛀牙可以补之外,那些邻接面蛀牙,需要很好的技术,以及蛀得很深,甚至需要根管治疗的,我们一律建议拔除,杜绝后患。

2.侵犯邻牙

通常患者不自知,而由牙医以X光诊断得知。通常智齿萌发的空间不足,而会倒在第二大臼齿上,因而造成第二大臼齿清洁不易,甚至是牙齿部分吸收的现象,造成患者不舒适或牙疼。

嘴里这物不拔会影响我们吃饭吗? 第4张

3.空间不足

智齿在人类的演化史上,是属于消逝状态。因此牙弓也越来越小,空间不足的情况是很常见的。以萌发的时候最能感觉到肿胀、疼痛感。很多人就是因为不能忍受这种疼痛感,而决定拔掉智齿。

4.清洁不易

由于空间不足的关系,智齿常长得歪七扭八,因此常造成清洁牙齿的困难,以致发生蛀牙现象。

5.没有对咬牙

前面提过,不是每个人四个智齿都会长齐的。所以,智齿的对面,如果没有相抗衡的智齿来对咬的话,有时会发生智齿过度萌发,进而影响咬合。

嘴里这物不拔会影响我们吃饭吗? 第5张

6.阻生齿

通常这是最讨厌的一种,牙医会觉得很难搞定,但病人却不一定有感觉,因此忽略了。这一种类型的牙齿,通常埋在齿槽骨的里面,如果会痛,或是诊断会有病灶发生的时候,就需要拔除了。

智齿要不要拔掉,要根据你的自身情况来定,一旦智齿影响到了你的健康,建议拔除,从而永绝后患。

嘴里这物不拔会影响我们吃饭吗? 第6张

拔智齿的最佳年龄

13~30岁是拔智齿的最佳时期。一般来说,在30岁前拔智齿比较合适,40岁后再拔创伤会增大。

很多人都是到了“不得不拔”时才来拔,甚至有的老人80多岁了才来拔智齿,往往又因身体状况不适合而不能拔,那时因智齿引发的问题就很难彻底根除了,有时甚至会影响老人佩戴假牙,生活质量严重受损。

有的智齿已经连累周边牙齿坏掉,到时不得不两三颗牙一起拔掉,那时伤害就更大了。原则上一旦发现智齿发育不良,应尽早拔除,否则将来后患无穷。

智齿拔出须知

智齿是可以拔出的,但是,在拔牙后我们应该注意一些问题,以免影响健康。

1、通常拔的时间越久,肿胀的时间也会比较久,尤其是阻生齿。

嘴里这物不拔会影响我们吃饭吗? 第7张

2、一小时内,所有的血水、口水都要吞下。不可漱口,以帮助血液凝结,伤口复原。

3、回家以后,前两天需要冰敷,两天后再不舒适,则用热敷。

4、在牙龈发炎时不适合去拔掉智齿,应服用消炎药等炎症消除后再去拔牙。

5、月经期间不能拔智齿。

嘴里这物不拔会影响我们吃饭吗? 第8张

6、怀孕期间不要拔牙,因为拔牙容易出现而且在怀孕期间身体较为脆弱所以在这个时期内不要拔牙。有习惯性流产和早产史者在妊娠期间不拔牙。必须拔牙时尽量选择在妊娠期的3-6个月之间消除对拔牙的恐惧心理以免发生流产和早产。

7、哺乳期拔牙要慎重,因为拔牙一般都是要使用麻醉药,这个时候麻醉药的成分会随着哺乳的乳液被孩子吸收对小孩子神经系统生长发育不好。

结语:通过小编的介绍相信你一定对本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了吧,那就赶快行动起来,将这篇文章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吧,小编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哦,想要了解更多相关相信可以关注我们的可可女性网哦!

广告

今日头条
健康科普
医界要闻
曝光台
权威解读
聚焦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