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 > 养生常识 > 日常饮食对健康的影响

日常饮食对健康的影响

来源:可可女性网    阅读: 1.7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日常饮食对健康的影响。我们每天都需要摄入一定量的食物,而日常的饮食与我们的身体健康有着一定的关联性。接下来就由小编带大家了解日常饮食对健康的影响的相关内容。

日常饮食对健康的影响1

劳动促进了人类和社会的形成,同时食物和药物也被发现。药物和食物一样,都经历了极其漫长的被实践检验的过程,是我们祖先千万年与大自然和疾病斗争的经验结晶;从食物和药物本身材质来讲,都来源于自然界的物质,而且有不少品种既属于药物又属于食物,很难截然分开,早在唐朝时期《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饮食,患者食之为药物”,因此食物和药物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我们日常食用的食物大多被《本草纲目》收录,由此可见食物亦有治病疗疾之功。

饮食在中医“治未病”的养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只是很多食物性质比较平和,偏性较小,功效比较弱,但在医者眼中,一顿适当的佳肴也是一剂良药,一桌不当的饭菜亦可诱发疾患。饮食的根本作用是给人提供能量,维持生命,为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营养,补充人体日常活动中的各项消耗,也能防治疾病或加速病人康复。食物与药物同源、同理,由此发展出了食养、食疗、药膳等。食养即是饮食应用于健康人群达到养生的目的,平常我们饮食充饥其实也是属于这一作用的体现,除此之外,还包括根据食物的性质选择适宜的饮食以养生。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人体平和,唯须好将养……未有不资食以存生。”食养就是饮食根本作用的体现。

如果将饮食作用于病人身体的调节或疾病的治疗,就是食治或称食疗。孙思邈对此也有言云:“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我们现在的养生也认为“药补不如食补“,对于一些轻病、慢性病和疾病的恢复期都可以使用,针对疾病选择适当的饮食以恢复气血、平衡阴阳、祛除病邪。樊正伦老师在《生活处处有中医》里这样写到:“父母给你的元气,这是先天的,如果后天不用谷物来补充的话,人就只能活7天,这些元气只够维持7天的生命。而这些谷物是为了减少元气的消耗。如果天天都正常的饮食起居,人类的最高寿命应该是120岁左右。”对于健康人群来说,饮食为了保持健康体魄和充沛精力,因此选择的食物应主次分明、种类丰富、寒热补泻搭配,饮食应以主食(米、面、豆类)为主,肉类、蔬菜、水果等为辅,主食与肉类大多是补益之品,应适当多食;蔬菜、水果多属清泄之类,故应当少食,多补少泄才能维持人的健康状态。对于病人和亚健康人群则应根据个人整体状况并依据医理药性合理选择食物种类或食疗方。

日常饮食对健康的影响

药物用于治疗药效强,劲大,如果用的正确,效果将会很好,但如果用药不当时,就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而饮食一般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使有时候搭配不当也不会立即出现不良反应。我们不用经常服用药物,但每天都离不开饮食,虽然食物的偏性比药物小很多,但饮食的量要比药物的量大很多,在生活物质水平较高的今天,药食两用的药物(如生姜、葱白、大枣、枸杞、党参、玉竹、黑豆、薏米、芡实等)已经步入寻常百姓的餐桌,如果搭配不当,饮食的偏性将于中药方剂的偏性相差无几,所以长期饮食不当就会引起明显不适甚至引起疾病,如果是病人或亚健康人群一次饮食不当就可能使症状加重,因此,对有些人来说一顿佳肴也是一剂中药,有益于人或有害于人。

由于“药食同源”,所以用以指明药物性质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理论就同样适用于食物,指导我们有选择地饮食。而且在中药典籍中,也对大部分的食物性质作出了研究和阐述。但是,饮食具有的一个根本性质就是长期服用性,甚至是终生可用,皆因大部分食物性质比较平和,可以久用,比如米、面、蔬菜、水果等,而除了一些特殊饮食(大多数调味品、某些肉类果蔬等),性味归经等中药理论在指导食物应用时并不是十分严格,如苹果味甘性平偏凉,但久食一般不会发生像凉性药物那样的副反应,但也不乏例外者,如水果中的梨,其性寒凉,虽然远远不及大黄作用强,但是平素胃寒或胃纳不佳的人,食之胃部也会略有不适甚至引起泄泻;再如性质寒凉的白萝卜,有理气化痰,消食和胃之功,但长期大量食用或食用不当也可引起明显气虚症状;再如性质寒凉的冬瓜,有清热利尿,降脂减肥之功,但长期大量食用或食用不当可引起气阴两虚;再如莲藕,生用甘凉,熟食甘温,有益气补阴之力,但长期大量食用或食用不当却可助生痰湿;再如性寒凉的芹菜,有清热平肝之力,但长期大量食用或食用不当却可引发疾患,例如在明朝洪武年间,朱棣尚为燕王时,因患症瘕之疾,燕王府良医正(后升院判)韩彝久治不愈,太祖朱元璋就派自己最器重的御医戴思恭前往燕京(北京)诊治。戴思恭先询问了韩彝所用的药方,又问燕王有什么饮食嗜好,朱棣答:“生芹”。戴思恭说:明白了。他一剂药下,即排出诸多寄生虫,燕王的病就好了。

药食的使用有时候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这是指导我们使用药食的根本法则,药物的使用会有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同样饮食也如此。自然界有四季寒暑的更迭,居处地点有高下、燥湿等不同,应根据这些不同的气候、地理环境差异,有选择性地使用药物或饮食。诚如《黄帝内经》“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之谓也。药食的应用要“因人制宜”,应根据人体性别、年龄、体质、职业生活习惯等不同差异,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因人、因证而施,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饮食或药物,绝不能不顾身体条件和状况乱用药食否则会出现一些不良的结果。”俗语说:“是药三分毒”,《周礼·天官》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古代常常把毒药看作一切药物的总称,而把药物的毒性看作是药物的偏性。在寒、热、温、凉和酸、甘、辛、苦、咸等方面药物又有自己突出的特性,治疗疾病也正是应用了药物的这种“特性”,也就是偏性来调整有病机体的偏失状态,比如人体寒用温热的药物为主;人体热则用寒凉的药物为主;人体寒热掺杂则寒热之药同用;人比较虚弱,则用补益的药物为主;人体水湿比较多则用逐水利尿的药物为主;人既虚弱又有很多水湿,就要同时以补益药和逐水利尿的药物为主;体寒的人既虚弱又有很多水湿,就要同时以温热的补益药和逐水利尿的药物为主;这些只是用药的一般法则,具体的病情选方用药时还要考虑的更全面。同样,如果药物使用过度,会造成机体在某方面的偏盛或偏衰,最终导致人体阴阳失衡而产生疾病,故药物应用有严格的原则和方法,饮食虽没有严格的食用原则和方法,但使用不当也会有副作用。因为偏性大小是相对的,相对于中药大黄和附子,所有食物的偏性都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但相对大米和苹果来说,还有很多食物的偏性是很大的。饮食经过了几千年的筛选,其筛选的首要标准就是能够长期服用而不至于产生副作用或副作用极小,而一些副作用稍大的饮食,如部分调味品,一般家庭使用总是作为佐料,是不会作为主食来用的,这也是中国食文化几千年来形成的宝贵经验。但是调味品使用不当会引起明显副作用,比如,含有桂皮和花椒的调味品,桂皮和花椒均有小毒,二者一起食用热性、燥性都很大,过用或使用不当会引发疾病(口腔溃疡、咽喉肿痛、眼目干涩,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所以有选择的、针对性地使用食物,才能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日常饮食对健康的影响 第2张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它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食疗经验,提出了较为系统的食疗学理论,是中医食疗理论的奠基作。食药一体观是其中一条食疗理论观点,食药一体观包括药食同源、药食同功、药食同理。①药食同源指药物和食物均来源于自然界,都是大自然的产物。②药食同功是指食物除了具有营养价值,同药物一样也具有药用价值以防治疾病。这主要体现于药物和食物均具有形、色、味、气及作用部位这5个方面。这里的“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又称“四性”;作用部位是指食物或药物对人体某一特定的内脏有明显的亲和力。如大多数酸的药物或食物先入肝,首先对肝脏发挥其影响和作用。每种食物或药物在这五个方面都有所专,这就构成了每种食物或药物各自的特性或性能。③药食同理是指食物疗法与药物疗法的施用原则相同。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水是生命之源,不同的水有不同的性味,温泉水辛热,雨水咸平,露水和井泉水甘平,腊雪和夏冰甘冷,有医家认为水具有阴阳二性,比如,冰冷的井泉水性寒,烧热的井泉水性热,由此可见,饮食的寒热之性也受温度的影响,一般而言,过冷的饮食内藏寒凉之性,过热的饮食内藏温热之性,所以,对于寒性体质的亚健康人群应适当多食性温热的食物并相对少食寒性食物和温度过低的食物或水,对于热性体质的亚健康人群应适当多食性寒凉的食物并相对少食热性食物和温度过高的食物或水;对于健康人群,冬季应少食性寒的食物和温度过低的食物或水,而夏季应少食性热的食物和温度过高的食物或水。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明确指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认为凡是药物,其性味之偏较大。多有毒,作用猛烈,所以一般用来攻邪。而食物性味之偏较小,平和无毒,一般用来补精益气,强身健体。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如风寒暑湿燥火、蛇蝎之毒及器物打击等病理产物。精气又称正气,泛指人体的精华物质及其机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自我调控抵抗疾病、康复的能力。西医采用药物补替 人体自我调控的能力,如用抗生素直接抑制致病菌,或者用调节酸碱平衡的液体疗法等等。这些疗法虽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但是存在着药物副作用大,不能根治疾病,导致医源性疾病的弊端。而药攻食补论正是基于保护人体正气的这一原则,从而成为中医食疗的重要指导思想,发挥保护人体正气作用的物质正是食物。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表明五味偏嗜对人体造成的伤害。《素问·宣明五气篇》亦强调:“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内经》对各种不同疾病的饮食禁忌也有所记述。如《素问·热论篇》指出外感热病的饮食禁忌:“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表明病人发热稍退,如吃肉食,疾病会复发;如多食,可使余热遗留不清,所以食肉类或饮食过多,均为热病所禁忌。

由此观之,饮食对健康的影响之大不容忽视。

日常饮食对健康的影响2

饮食习惯对人的影响

民以食为天,饮食习惯对人的影响,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健康饮食金字塔是建立在每日运动和控制体重的基础之上的,因为这两个因素对人们保持健康来说,十分重要。

它们也会影响到人们吃什么和如何吃的问题,以及人们吃的食物又如何影响自身的健康。从健康饮食金字塔的底座往上看,其中包括。

日常饮食对健康的影响 第3张

全麦食品:

人体需要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碳水化合物的最佳来源是全麦,比如燕麦片、粗面面包、以及玄米(也就是糙米)。它们含有麸糠和胚芽,以及富含能量的淀粉。人体消化全麦的时间要比消化白面包这样直接的碳水化合物长,这会使人体的血糖和胰岛素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并很快会下降。很好地控制血糖和胰岛素水平,能够减少人体的饥饿感,阻止Ⅱ型糖尿病的发生。

植物油。美国人平均每天从脂肪中获取1/3的日需卡路里,所以,把它们放在金字塔的下部是有道理的。

注意,这里特别指明的是植物油,并非全部各类脂肪。健康的不饱和脂肪来自橄榄、大豆、玉米、向日葵、花生和其他植物油,以及富含脂肪的鱼类,比如三文鱼等。这些健康的脂肪不仅改善人体胆固醇水平,而且还能有效防止潜在的心脏猝死和心肌梗死等。

日常饮食对健康的影响3

饮食健康的建议

1、酸碱失衡正常人的血液pH为7.3~7.4,呈弱碱性,利于生理活动。一般情况下,人体具有自动的缓冲系统,能自身处理好酸碱的关系,从而使血液酸碱度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以达到生理上的平衡。但是,这种机体自身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例如借着秋季凉爽,食欲大开,大吃山珍海味、大鱼大肉等酸性食物,超过了机体本身的`耐受程度,就可以使血液发生酸性偏移,导致血液性酸中毒,最终形成“酸性体质”,这就很容易使人患上目前很时髦的“代谢综合征”(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痛风、脂肪肝、胰岛素抵抗或糖尿病、肥胖等)。所以,不要忘了多吃些新鲜时令的蔬菜水果、菌藻类、豆类及豆制品等碱性食物,以中和体内多余的酸性物质,这样,才能使“代谢综合征”不侵犯到你。

日常饮食对健康的影响 第4张

2、毒素蓄积过食鸡鸭鱼肉,势必使得体内蛋白质、脂肪摄入过多,导致过量堆积,天长日久就会造成体内氨、氮、酮等有毒有害物质大量的蓄积,常常会莫名其妙地出现精神萎靡、乏力、倦怠、头昏脑涨、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古人云:“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现代保健的重点不在补不足,而是泄有余。

人的肠胃好似一个港口,必须进出平衡,如果船只、货物堆积,超过了港口的负荷量,必然引起船只互相碰撞与阻拦,进出不能。这说明及时清除体内毒素很重要。

蔬菜五谷比起肉食来,不仅容易消化,而且含有大量的纤维素、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能刺激肠道蠕动,使粪便很快地排出体外,这就减少了毒素对肠壁的毒害作用,可以及时地清除肠中废物,预防大肠癌,保持身体健康。理想的排毒食物有燕麦、荞麦、薏米等五谷杂粮,以及红色的番茄、红辣椒、草莓、樱桃,橙黄4534535aaa色的胡萝卜、玉米、橙子、柿子、南瓜、红薯,绿色的新鲜蔬菜,蓝紫色的蓝莓、黑莓、桑葚、葡萄、茄子,白色的菜花、银耳、金针菇,黑色的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等。

3、钙质流失适量的蛋白质有助于钙质的吸收,但是过量的蛋白质则可造成钙质的大量流失,引起缺钙的一系列症状(如高血压、痛经、结肠癌、失眠、脾气暴躁、蛀牙、生长迟缓等),又是目前形成骨质疏松症的元凶。骨质疏松症发病率较高的国家和地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高蛋白质饮食。富含高蛋白质的食品在人体内呈酸性。而人体无法承受血液中酸碱度激烈的变化,于是,身体就会动用两种主要的碱性物质——钠和钙加以中和。这样一来,你摄入的蛋白质越多,机体所需中和的钙的数量也就越大,不管多少钙也不能调整由此所造成的人体蛋白质的失衡,即高蛋白质饮食会引起钙缺乏症。有人曾做过试验,A组每天食用80克蛋白质,会造成37毫克的钙流失;B组每天食用240克蛋白质外加补充1400毫克钙,钙的流失量不但未减,反而增加到每天流失137毫克。这说明,高钙质的饮食并不能阻止由高蛋白质饮食造成的钙质流失。正常的蛋白质需要量为每公斤体重1克为宜,并要求酸碱平衡。

4、容易肥胖适当地吃肉食确实有益于恢复体力,但若“管不住嘴”又运动不足,摄入热量与所消耗的热量不平衡,很易导致身体超重,尤以中心型肥胖(腰围大于臀围)为多。古人云:“饮食即卧,不消积聚,乃生百疾。”肥胖乃百病之源。

医学专家经20年的调查研究认为,腰围明显大于臀围者,糖尿病发病率较正常人高3~9倍;冠心病发病率较正常人高3~5倍;胆肾结石发病率较正常人高4~6倍;胖人早衰较同龄的正常人高出25%~50%。所以应采取积极的对策:“管住您的嘴,迈开您的腿。”即少吃多运动,多吃些减肥食品,如红小豆、辣椒、冬瓜、竹笋、黄瓜、洋白菜、兔肉、发菜、苦丁加绿茶等,避免“腰带越长,寿命越短”的现象发生。

5、谨防痛风涮火锅,会摄入肚丝、百叶、腰花、脑、鸭肠等动物内脏、水产海鲜(干贝、虾、海鱼)、芦笋和蘑菇等含嘌呤较多的食物,佳肴配美酒,啤酒、白酒纷纷进肚,加之活动少,肥胖,日久天长,会由于机体发生“嘌呤代谢障碍”而引起痛风的发作。食用高嘌呤食品后,宜进食大量的新鲜蔬菜和水果、菌藻类、牛奶及奶制品等碱性食物,以使体液尽量“酸碱平衡”或趋向“弱碱性”。并要每日饮水或果汁(樱桃汁、葡萄汁、芹菜汁)1500至3000毫升(8~10杯)来稀释血液中的尿酸浓度,促使尿酸盐排出体外,并使流经肾脏的尿酸浓度降低。

不同体质的饮食

营养过剩、常吃夜宵:痰湿或气虚体质

一个人长期营养过剩、食量过多,最明显的结果就是会形成痰湿体质。营养过剩有两种,一种是绝对的,一种是相对的。绝对的就是食物太好吃,吃了很多;相对的就是虽然整个量看来不多,但相对于热量消耗、基础代谢来说偏多。比如肥甘厚腻或精细加工的食物,通常都是香味浓郁,色相诱人,热量很高,虽然很好吃,但是吃太多会影响脾胃。脾胃的消化能力有限,摄入食物过多,勉强加工出来的都是半成品,这种半成品不易被人体利用,便易形成痰湿。这些痰湿在皮下就易导致肥胖,在血液里就是血脂高,在肝脏就是脂肪肝。此外,阳气在夜晚是潜藏的,需要休息,在晚上不应该被调动起来消化食物。如果常吃夜宵,会伤阳气,并促生痰湿体质。

建议:痰湿体质的人多形体肥胖,身重易倦,易患糖尿病、中风、心脑血管疾病。日常饮食应以清淡为主,每餐宜吃七八分饱,酒类不宜多饮,多吃蔬菜、水果,尤其是那些具有健脾利湿、宣肺祛痰的食物,如萝卜、紫菜、薏苡仁、冬瓜、赤小豆、扁豆等,少吃甜、黏、油腻的食物。气虚体质者形体消瘦或偏胖,体倦乏力,面色苍白,可常食粳米、糯米、小米、山药、马铃薯、大枣、香菇、豆腐、鸡肉、牛肉、狗肉等。

不吃早餐:气郁体质

不吃早餐会影响肝胆功能,一天之计在于晨,每天早上胆囊里储满胆汁,蓄势待发,为早餐做好了消化准备。可是很多人却按兵不动,不吃早餐,胃中没有食物肯定影响胆汁的排泄。肝胆主气机舒畅,气顺不顺、消化好不好、大便通不通、情绪畅不畅,都和肝胆的功能状态有关。如果总是胆汁该排泄的时候不能排泄,就会严重影响肝胆疏泄条达,促发或加重气郁体质,进而影响脾胃运化,促生痰湿,会出现越不吃早餐越肥胖的情况。

建议:气郁体质者着具有气机郁结而不舒畅的潜在倾向,应选用具有理气解郁、调理脾胃功能的食物,如大麦、荞麦、蘑菇、豆豉、苦瓜、萝卜、洋葱、菊花等。应少食收敛酸涩之物,如南瓜、石榴、草莓、杨桃、酸枣、柠檬等。亦不可多食冰冷食品和饮料。

常食寒凉:阳虚或瘀血体质

冰箱的普及使很多人养成了吃冰冻食品或饮冰镇饮料的习惯。脾胃消化食物,靠的是脾胃阳气,而冰冻寒凉最伤脾败胃,戕害阳气。血脉喜温恶寒,得温则行,遇寒则凝,因此冰冻寒凉饮食,还很影响血脉运行。长期阳气受损,阳虚在所难免;血脉经常不通,瘀血就会出现。过食冰冻寒凉者,尤其是女性,较为常见阳虚与瘀血间夹的体质。

建议:阳虚体质者多疲倦怕冷,宜温补忌清补,忌吃性寒生冷之物,可多食温热之性的食物。如荔枝、榴莲、樱桃、大枣、核桃、腰果、生姜、韭菜、辣椒、南瓜、胡萝卜、山药、黄豆芽、羊肉、牛肉、狗肉、鸡肉等。瘀血体质者行血迟缓不畅,可常食桃仁、油菜、黑大豆等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食物,酒可少量常饮,醋可多吃,山楂粥、花生粥亦颇相宜。

总之,每个人的体质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也具有一定范围内的动态可变性、可调性。正因为体质的相对可变、可调性,才使体质养生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通过调养,使体质向好的方面转化。

广告

膳食养生
保健按摩
人群养生
养生常识
生活百科
中医
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