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 > 生活百科 > 心肺复苏后肋骨会断吗

心肺复苏后肋骨会断吗

来源:可可女性网    阅读: 3.13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心肺复苏后肋骨会断吗,心肺复苏术是挽救心梗猝死患者时的关键抢救,然而,到位、有效的心肺复苏基本上都会造成患者外伤,甚至导致肋骨骨折。心肺复苏后肋骨会断吗。

心肺复苏后肋骨会断吗1

心肺复苏是抢救心脏猝死的重要技术,需要施救者用两只手对患者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有媒体报道称,一个热心人在路边为心跳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时,导致患者肋骨骨折。心肺复苏真的会导致肋骨骨折吗?对此,记者采访了华中阜外医院急诊科主任郑晓辉。

据郑晓辉介绍,最新版《心肺复苏指南》对胸外心脏按压进行了明确规范:按压部位需在胸部正中,即两乳连线正中,胸骨中下三分之一处,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按压深度为5厘米~6厘米。

“对于专业急救人员来说,按照《心肺复苏指南》的标准进行规范操作,一般是不会导致患者肋骨骨折的。但是心肺复苏导致肋骨骨折的情况确实发生过。”郑晓辉说。

心肺复苏后肋骨会断吗

“心肺复苏导致肋骨骨折的情况主要分为3种。一是不科学的心脏按压,如按压部位不准确,按压力度过大;二是患者高龄或者患有骨质疏松症等疾病;三是长时间的胸外心脏按压,也可能导致患者肋骨骨折。”郑晓辉说,如果遇到一位高龄患者,或者是比较严重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即便是专业急救人员严格遵照指南进行操作,也有可能造成患者肋骨骨折。

通常来讲,实施心肺复苏术的“白金时间”是1分钟内,“黄金时间”不超过4分钟,“白银时间”为4分钟~8分钟,“白布单时间”为8分钟~10分钟。郑晓辉说,在临床抢救过程中,心跳骤停超过5分钟抢救成功的概率非常小,但是对于一些非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如溺水、触电等患者,一般要求抢救30分钟,还有一些心肌梗死患者也要尽量延长实施心肺复苏的时间。

“超过15分钟的心肺复苏就属于长时间的抢救,患者出现肋骨骨折的概率会更高。”郑晓辉说,他也遇到过为了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后导致患者肋骨骨折的事情。“但是患者被我们救回来了,用一根肋骨骨折的代价换一条生命,我认为是值得的。”郑晓辉说。

心肺复苏后肋骨会断吗2

有文献显示,近三分之一的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中存在肋骨骨折,有4%的患者中有胸骨骨折。而在《Resuscitation》2015年2月的一篇名为《心肺复苏所致胸肋骨骨折发生率比人们想象的要高》的文章中,则声称男性和女性患者胸外心脏按压后肋骨骨折的发生率分别为77%和85%,虽数字之大令人瞠目结舌,但由此可见心肺复苏中发生胸肋骨骨折的概率之高可见一斑。

不过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33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属于医疗事故”,就包括“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而采取紧急医学措施造成不良后果”。

肋骨骨折后想更快恢复应从三个方面入手,即,有效的`阵痛、胸口固定和及早的下地活动。

心肺复苏后肋骨会断吗 第2张

一、有效的阵痛能增加患者的一系列肺功能指标,如肺活量、肺顺应性、氧和指标和功能残气量等,有助于患者呼吸功能的康复和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还能减少机械通气和手术治疗的概率,大大的缩短了住院的时间和医疗费用。

二、胸口固定,可以减少患者肋骨断端的移动,增强断端之间的骨折愈合,还能保证患者的日常活动和正常的呼吸功能,改善及生活质量,减少骨折及并发症的发生。

三、及早的下体活动能增强血液循环,尽快恢复患者的肌肉、韧带、骨连接、关节囊等软组织部位的舒适,避免长期卧床引起的肺部感染、骨质疏松等并发症,促进骨折尽早愈合。

专家提示:肋骨骨折后恢复快,必须要先止痛,同时用胸带进行固定,及早的下地活动,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骨折恢复,避免长期卧床,容易引起肺部感染,骨质疏松等。

心肺复苏后肋骨会断吗3

《医师法》明确医师在公共场所因自愿实施急救造成受助人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是医师职业精神的内涵,但这一职业精神需要一系列制度予以保障,否则医师们的救治热情会受到影响。

2017年,沈阳一位具有从医资质的药店店主孙向波,对店内昏厥的老人实施心肺复苏,压断对方12根肋骨被告上法庭。尽管一审、二审,孙向波都赢了,但他说:“这四年多的时间里,被这件事折磨得挺狠。”

心肺复苏术是挽救心梗猝死患者时的关键抢救,然而,到位、有效的心肺复苏基本上都会造成患者外伤,甚至导致肋骨骨折。而且,急救还有可能不成功,患者最终还是死亡了。既往,确实发生过医师主动实施急救却被索赔乃至告上法庭的案例。

《医师法》明确医师在公共场所自愿实施急救免责,这一规定,充分体现了立法为民的法律原则,否则,突发疾病的人可能会丧失受助的机会。

心肺复苏后肋骨会断吗 第3张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是关于对善意救助者责任豁免的法律规定,俗称“好人法”,其用意在于鼓励善意救助者积极勇敢、无后顾之忧地实施见义勇为的善举,降低善意救助人好心施救的法律风险,充分保护善意救助人的权益。

善意救助人的责任豁免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第一,行为人为善意救助者,就是具有救助他人的善意;第二,行为人实施了救助行为,在他人处于危难或困境中时,采取了紧急救助措施;第三,善意救助者的救助行为不当,造成了被救助者的损害。具有上述三个条件,就可以依据本条规定,免除善意救助者的民事责任。

这一法条的规定,有利于在全社会弘扬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的社会风气,激发社会良知和人性良善,鼓励人们对处于危难和困境中的他人予以救助,具有重大的道德意义和社会价值。但该条文仍然存在一定的社会风险:当被救助者处于困境或者危难中,特别是在病情危重中,如果救助人不懂医学抢救常识盲目施救,采取不当救助措施,就会对被救助者造成严重后果。那么此时就会产生救助人善意免责和受助人人身损害两种利益之间的冲突。因此,如何界定不当救助的范围,规范救助的方法,避免因重大过失引起的不当损害,平衡救助人和受助人之间的利益冲突,都还需进一步地深入研究,需要在鼓励善意救助者的基础上,提出更好的防范措施,防范不当危险的发生。

广告

膳食养生
保健按摩
人群养生
养生常识
生活百科
中医
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