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 > 生活百科 > 我国职称评审迎来巨变

我国职称评审迎来巨变

来源:可可女性网    阅读: 2.1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我国职称评审迎来巨变,涉及8000万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评定政策,迎来多年未有的大调整,5年来,职称政策制度体系初步确立,标准、程序等方面基本有规可依、有据可循。我国职称评审迎来巨变。

我国职称评审迎来巨变1

近日,“新华视点”记者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获悉,历经5年,职称制度改革重点任务已完成,27个职称系列的改革指导意见出炉。这一涉及全国约8000万专业技术人才的改革措施将产生哪些影响?

27个职称系列改革指导意见出炉,增设11个系列正高

9月以来,许多地方启动了今年的职称评定工作。尽管还没收到正式通知,江西景德镇的陶瓷绘画师李小贵非常期待:“2015年我评上副高,本来以为一辈子就这样了,没想到这个职称‘天花板’会突破。”

李小贵从事陶瓷绘画18年,按照过去的规定,就算他终其一生雕琢技艺,也只能止步副高。

今年2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牵头发布《关于深化工艺美术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为这一行业的人员首次设置正高职称。

2016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全面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截至目前,包括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医护人员等在内的27个职称系列的改革指导意见全部出台。不只是工艺美术人才,这次改革增设工程、经济、会计等11个系列的正高,惠及近3000万专业技术人员。

我国职称评审迎来巨变

涉及8000万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评定政策,迎来多年未有的大调整:

——工程、农业等一批职称系列的评审专业得以细分;

——新兴职业不断纳入职称评价范围,新增动漫游戏、运动防护师、快递工程等13个评审专业;

——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实行考试、评审、考评结合、面试答辩、实践操作等多元化评价方式;

——对研究人员探索实行代表作制度;

——对互联网领域的奇才、“怪才”建立评审绿色通道……

“这是现行职称制度实施30多年来首次进行的全面系统改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副司长刘冬梅表示,核心目标是从申报上打破身份、档案等制约,畅通各类人才职称申报渠道;从评审上减少条条框框,让干得好的人能评得上,真正树立以实绩论英雄的导向,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造的巨大潜能。

鼓励以实绩论英雄,解决评价与使用相脱节问题

“这次改革不再唯学历、唯资历,论文、学历不做‘硬杠杠’,以实绩论英雄。”刘冬梅说,对医护人员主要突出临床实践能力,对教师主要看教学质量,鼓励大家在一线建功立业。

56岁的于刚是山东省立医院眩晕诊疗中心主任,因医术精湛,被称为山东治晕“第一人”,常年一号难求。但也正是因为精力主要放在临床上,论文和科研成果较少,他获评副高14年还没评上正高。

两年前,山东试水卫生职称“双自主”改革,于刚被定为临床优势型人才,通过侧重临床实绩、降低论文评价,在2020年3月获得主任医师的证书。

2020年,包括山东省立医院在内的55家改革试点单位,共有5037名专业技术人才取得高级职称。

此次改革令职称评价标准回归岗位需求和实际贡献。比如,对高校教师不再以SCI、SSCI等论文指标作为参评前置条件和判断的直接依据;对医护人员加强医德医风和从业行为评价,淡化论文要求;对翻译、演员、计算机等行业不再做学历要求等等。

南京林业大学蒋华松没有发表一篇论文,仅以教学业绩评上了教授;只有高中学历但创作成果斐然的江苏作家周洁,从中级直接获评正高;航天六院长动集团军品事业部车二班班长黄汉华等1万多名操作工、电工、钳工等,打破学历和身份限制评上正高……

“随着部分地区、部分行业先行破冰、红利释放,改革取得了阶段性重要进展,显著提高了人才评价科学化水平,解决了人才评价与人才使用相脱节,评上的用不上、用上的评不上等问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才理论与技术研究室主任孙锐表示。

我国职称评审迎来巨变 第2张

5年来,职称政策制度体系初步确立,标准、程序等方面基本有规可依、有据可循。但记者采访发现,强调论文篇数、论资排辈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困扰人才的“烦心事”“老难题”尚未完全破解。

少数受访者反映,职称能不能评得上、多久能评上,还是受人情世故、资历年限以及和领导的关系等因素影响。

“破‘四唯’是中央的明确要求,是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举措,但‘不唯’不是‘不要’,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国家层面已经制定了新的标准条件,建立了综合监管体系,现在要做的是推动各项改革落地落细。”刘冬梅说。

刘冬梅表示,将进一步加强评审专家队伍建设,建立专家诚信记录,健全同行评价机制,尽可能地提高职称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和针对性。

我国职称评审迎来巨变2

“我们公司虽然是外企,职称的分量却很重。”

艾奕康设计与咨询(深圳)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钟兵说的“重”,不仅在职称带来的薪酬、地位,更在通过它认定水平、能力带来的机会。20多年前他已经评上副高职称,进入外企后,虽然已是业界“大拿”,但在参加学术交流时却因为是副高而错失机会。当时,工程系列正高职称评审权在省里,且专业划分过粗,评价的针对性不强,行业内人才很难套用,正高这一级“台阶”,钟兵始终迈不上去。

变化源于下放职称评审权的一系列改革。深圳市2013年全面启动职称评审社会化改革,将职称评审工作交由专业性社会组织承接。钟兵通过深圳注册建筑师协会组织的评审,拿到了“迟来”的正高级证书。

想用的人评不上,评上的人用不了,这一职称评价难题,曾让用人单位和人才备受困扰。在地方探索的基础上,2016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将高级职称评审权下放到符合条件的市地或社会组织。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深化,职称评审权下放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高校、医院、科研单位、产业园区、大型企业等人才智力密集、具备专业条件的单位,都可以申请实行职称自主评审。

我国职称评审迎来巨变 第3张

“我们的技术人员再也不会申报无门了!”获批职称自主评审权,来自北科生物的个体化细胞治疗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刘沐芸欣喜不已。

作为一家专业从事干细胞基础研究的高科技民营企业,北科生物聚集了一支400人左右的技术研发队伍。因为干细胞基础研究具有“跨界”色彩,社会上没有与之相匹配的职称序列。企业成立10多年,生物医疗科研成果涌现,技术人员评职称却阻碍重重,甚至原地踏步。“常听到员工感叹‘没有梯子可爬’。”刘沐芸曾为此忧心忡忡:缺乏高级职称技术人员,公司在申报项目、为技术专家申报学术带头人的时候屡屡受挫,人才流失危机暗伏。

“自主评审,让我们找到了人才的‘户口本’,为企业留住核心技术人才提供了平台。”刘沐芸告诉记者,北科生物细化符合细胞专业特点的“丈量”尺度,健全内部岗位设置确保评上即用,人才申报热情连年递增:2018年,63人申报;2019年,申报人数突破90。人才认同感更强,干劲也更足了。

职称评审权下放,也让地方在围绕主导产业集聚人才上更有力。2020年7月,江苏省首次向自贸区下放高级职称评审权,南京片区可自主评审电子信息工程和石化工程两大产业的专业职称。江苏省人社厅副厅长朱从明介绍,此次评审权下放,将引导自贸区南京片区加快形成导向明确、精准科学、规范有序、竞争择优的科学化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与其主导产业相适应的人才评价制度,更进一步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最大限度放大改革效应。

然而,权力下放后,并非全无隐忧。“用人单位就能比政府评得更好?”“人为操作空间会不会更大?”……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开展自主评审的用人单位从过去的部分自主、责任压力较弱,转变为全过程自主、责任全担、压力全受,反而倒逼用人单位更加注重能力和实绩,保证评聘结果“服众”。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师范江涛的思政课,以超高的人气“一课难求”。他因教学业绩突出,在论文资格不够的条件下,从讲师破格竞聘为副教授。与此同时,学校有20多名教师因为教学业绩不佳被“低聘”:有的从教授聘为副教授,有的从副教授聘为讲师。

我国职称评审迎来巨变 第4张

“动静”如此之大,负责学校职称评审工作的人事处副处长王海南却没有收到一份举报。王海南介绍,杭科大将职称评审权下放到院系,让最了解老师业绩水平的院系制定评价标准,真正把教得好的评出来。为了评准实绩,院系对教授专业技术职务实行教学研究并重型、科研为主型、教学为主型、社会服务与推广型、教学科研(国防军工)型的分类评审,每个类别量化考核指标,并由教师代表大会审议通过,“评上来的‘站得住脚’,评下去的也‘心服口服’。”

对于承接职称评审的行业组织来说,“有金钢钻才能揽瓷器活”。深圳注册建筑师协会建立“大数据库”,为每名入行人才建立缜密的技术成长“台账”。“基于此,评审专家面试提问直入技术根本,评出真正的学术水平。”协会执行会长张一莉介绍。深圳城市交通协会在自律规范上自我加压,采取从企业抽调人员全程参与职称评审的方式,让评审过程充分晒在阳光下,消除人为操作空间。“同场竞技,运动员之间能够形成更有效的服务、监督。”协会副秘书长马禾说。

“大胆有序放权,真正发挥市场和行业的作用,这是遵循各领域人才资源发展规律的体现,有利于科学、客观、公正评价各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发挥出职称评价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深圳市人社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陆晔说。

广告

膳食养生
保健按摩
人群养生
养生常识
生活百科
中医
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