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 > 生活百科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唱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唱

来源:可可女性网    阅读: 2.5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唱。首先要清楚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唱是什么,它是我国道教的经书,要想明白它的意图就要仔细品味,多去思考。接下来一起看看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唱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唱1

  一、《清静经》告诉了我们什么

《清静经》全称为《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全文共390余字,但据《中华道藏》第六册,唐代杜光庭道长注解《清静经》的经文是580余字,是在经文后面加上了一段,说此经是天人所习诵,不传于下士的。只因葛仙翁得道前,曾诵此经万遍,乃感应所致,才得东华帝君传授。东华帝君又是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以心授、秘授经文,而流通行化教导人天的。但葛仙翁书而录之,传于下世,只为拔度后学之徒才流传世间的,这说明《清静经》就是一部得道真经,悟道之人若能真心诵持不退,日久必能感而遂通,以明了无上之大道。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唱

因此,经文首句就说大道无形、无情及无名,而确定了“空”与“无”的真义。经文不谈有为的修持法门,而强调要从修心下手,人能常清静,才能“天地悉皆归”,参悟大道。老君认为“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要去除这些牵扰,获得清静,必须“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以致达到“心无其心,形无其形,物无其物,唯见于空”的境界。

这是说:人能去除欲念(就是种种的分别、计较、妄想),心就能清静下来,定其念头,我们的神自会清明,而至道自归我身,这样就能达到“心、形、物”三者俱忘的境界,但是执著于空又不是究竟,更要进一步超越“观空亦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才能“湛然常寂”。然后“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这里是说人静到一定程度时,连这个定静的念头也没有了,心空无我,无所牵挂,就是一念不生之时,欲念不生才算是真正的“静”。)最后直到进入常清静的境界,如此才会渐入真道,名为得道。其实,整部经文都是在劝化世人清心寡欲,谁做到了才会一念不生,诸尘不染,终归清静与道合真了。

  二、学习《清静经》的重要性

身为一名道教徒,我们选择这样的人生道路,无非是为了学道、修道、行道而选择人道或出家的。那么,学道的基础就是从平息妄念、静守身心开始。因为天下之道,莫过于人心。学道之人若能专其心,而心自定、灵性自生,则能达天之道,与道之境界合一,即是我与天地万物为一的境界。其实,学道真的很不容易。要真能发心清静,改过从善,修掉自身的污垢,作自己的主人,这样我们才能拥有生命的全部。所以,静心学道,明达经理,心悟体行,自能感应清静的境界。也只有常清常静的修道,才能摆脱人生的烦恼和痛苦。

历代以来,修行得道的高道祖师、名人学士们,他们都做到了身心清静。他们整日也都是“静心思道、清以修身”地过活。如南华真人提倡的“淡而无为”的'思想;诸葛孔明先生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人生理念。这就是古圣先贤“清静妙法身,湛然应一切。圣人心不住,同凡凡不知”的静密修行,他们无住无欲,所以才能自然成道。然而,凡是能做到清静身心的人,也必是严以律己的。

以上说明了一个人若心能静,省身就能细密,见理也会明了,做什么事也都是很沉稳。人的精神就能安静,那么我们的心态也都是坦然的,对事情就能全盘看清,做事也会用尽全力,甚至连自己的身体也保养得很健康。但真正的静,如果不是由自己亲身体验得来,终究是浮光掠影之谈。同时,一个能守清静的人,也必将是个自强之人。这些人都是在自修处求强,不是追求在他人面前有优越感,而是不断地超越自我。这样就不会对他人形成威胁或伤害,也就不会存在征服与反抗的持久矛盾。

因为我们要超越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人在不断提高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内心会产生许多的抗争。这些抗争就是新我与旧我的反抗。这些抗争有时会让自己更加坚强,更坚决地征服自我。在新我与旧我的交替过程中,恶行得以消除,善举得以发扬,而到了一定程度,自己就会因为不断地自修而完善强大起来。这样的强大就是孔子告知仲由的“强大”。也是《易》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真义,更是有德识之人要尽力珍惜、保持和追求的。

古语说的好:“日持三省图精进,总见昨为今日非。”于是去年下半年,我就给自己备了一本“反省录”。凡是一段时间就记上一笔,如果哪天觉得自己做错了事或生了烦恼,我都会记上一段“自己的对白”。从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和原谅别人的不是,再放下心中的无明烦恼。去宽恕、感恩伤害过我的人,因为是他们锻炼、成就了我的心志。所以生活中,我们千万不要痛恨别人,痛恨别人就是痛苦自己。我们应该守一份平常、安静的心态,这才是学道之人应该如实做的。因此,我们常常清静,才能生出真正的智慧,所以,学习《清静经》是个人修持、参悟大道的首要经典。

  三、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清静呢

生活在现实中的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清静呢?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先去除我们心中的妄想和私欲,善待他人,善待自己,更不要为生活中的得失去欢喜和忧伤。久而久之,我们的身心就能渐安渐静了。人生就是当下活着的滋味,不要去千般思量,万般谋利,人生只不过一场梦而已。我们心中要有一份对生死的超越和洒脱,那么我们的心中就会一片空明,所谓的烦恼和痛苦也只不过是水中月、镜上痕罢了!因为一切人事都将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如此这般,生活中,我们对人就会多一份真诚、多一份宽容,做事也就会尽心守本份了,大家也会过得安心自在了。

如果有谁愿意经常清静身心的话,这里提供一个方法可试一试,就是每晚睡觉前,静心一刻钟或半小时,时间不限制,全身放松的观察自己的呼吸升降,坐着躺着皆可,再慢慢自然地调匀呼吸,慢慢地你的呼吸就能深、长、细、微,你的心也就能随之安静。自然五脏得以平衡,则正气就能增添。如能每天坚持的话,身体也会随之健康起来。这也是养生的一个方法。这样,平常那些所谓的高档营养补品也就无用武之地了。因为是药三分毒嘛。俗话说得好,药补不如食补,我看食补不如“精气神”自补好。平日里,我们吃一些清淡食物和五谷杂粮还是有益身心健康的,这一点是不用置疑的,因为古今养生家都这么提倡的。

这样一来,我们的精神舒畅了,与人交往会融洽随和得多,处事的心态也会随之改变。那么,所谓的“争执心、好胜心、是非心、荣辱心”也就不存在了,这就是人心清静,一切人事都能处理得圆融无碍,那么整个社会的风气也将随之和谐安宁了。其实,归根结底一句话,一切都是从我们的心开始的。因为万事由心造。所以,还是一切都从我们自身开始做起吧!谁如果身心清静了,你必将影响身边的人,渐渐大家也都会息事宁人地生活,彼此友好地交往。如此,大家生活中又将少了多少的烦恼啊!

最后祝愿每个人都能“真心清静道为宗”,发心向善,以经戒为师,以万物为师,以贤人君子为师,以每个人的长处为师,以证得“清静无上之大道”为我们终生的追求。这样才能对得起太上道祖和众位神灵的慈悲用心,我们抱着祥和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个人。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唱2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太者,大也。上者,尊也。高真莫先,众圣共尊。至高无上,无比尊贵,故曰太上。老者,寿也,明老君修天修地,自然长寿,故曰老也。君者,尊号也,道清德极,故曰君也。此尊号明老君为众圣之祖,真神之宗,一切万物莫不皆因老君所制,故为宗祖,又为大道的另一尊号,阐微大道之演化。

常清静者,此明清静之原理。常者,即是师法也。常能依此经修行即得清静妙道。清者,元也。静者,气也。清者清其天根,静者静其气海。经即是法则,一则为圣人之径路,二则为神仙之阶梯。凡学道之人皆因经戒而成真圣。圣人未有不假经戒而立,不因元气而成道者。经言一切众生,皆有道性,本求清静,自然应物,常用於世,无染无着,无垢无尘,随机而化。道德经云: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存者,道也。本清静常应,而无所不应,随方而无所不静。故云常清静矣。譬如镜子上落满灰尘,镜子还是镜子,但因为这个尘,就不明,除去尘,自然明亮洞然。又好比池中之水,可映天中圆月,却因风而动,涟漪荡漾,水动月失,待到风平水静,圆月还明。正所谓,清静现时,道性圆成。

若人能爱形养气保神,则通达真常清静之道。经曰:静以思道,清以修身。现在此身,皆从妄心中来。身生而后有情缘,情缘而后有忧苦。妄增缘起,直入轮回,前无始而后无终者,举世皆然。惟悟道者,道心常存,看破种种缘相皆是妄幻,勿令染着。道心既存,妄心无能为也。久久纯熟,定证清静之身。作是见者,真常之道可得。所谓道心者,即是天心;真常者,即无妄也。如如不动,了了常知,至觉至灵,常清常静。真常之道,悟者自得。

大道清而至灵,静而至虚,灵虚杳邈,自然之气,故无形质。虽无形质,生育天地。无性情,运行日月,照於万象,生成万有。无名相,长养万物,一气潜通,化生万物。天地无为万物自然化育,身心清静而神气自然有所为。天地在人,上至顶门泥丸官,下至足底涌泉穴;又言日月,上至左目、右目,下至左右肾;所谓万物者,即是身中万神。夫人之受身,皆从道之一气所生,承天顺地,合化阴阳,父母生育,结成形体。是故,一月为胞天,二月为胎地,三月为三魂,四月为七魄,五月生五脏,六月化六腑,七月明七窍,八月八景降,九月诸神全。十月满足而受生。故知大道以无形之元气,而能变有形之质体。有形质体赖无形元气以化生,保而爱之,爱则身不败失,如大道无其形质而运其真精。养其肾精不败,而目自明。又知大道无其名字,而得真精之气为其形。形为受气之本,气是有形之根。有其气而有其精,有其精而有其神。故知,气者神之母,神者气之子,子母不离,神气相依,神不离气,气不离神,呼吸往来,归为一源,真道可得。

精气神者,三宝也,天地得之以成,失之以倾,人身得之以生,失之以死。故《黄庭经》云:一身精神慎勿失。所以我们修道之人,一定要保护爱惜。又云: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成真。凡学道之人,若能运用精华,存想神气,朝拜三元,修功不退,久而行之,自得真道。故圣人云:心为使气神,若知行气主,便是得仙人。存想之道,皆以心而使之。心扰则神动,神动则心浮,心浮则欲生,欲生则伤神,伤神则失道。所以本经云,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所以修道,若能调伏其心,神安其内,外除其欲,明修行之功,遣欲澄心,则自然清静。得天地之正气,养有漏之假身。直待火候纯熟,功行圆满,舍后天之有形,返先天之本真。

心者形之主,形者心之舍。形无主则不安,心无舍则不立。心处於内,形见於外。内外相承,不可相离。心形俱用,不可观执。凝然混沌,有若无形,亦非无也。若非无心,岂能忘於形体?心忘形体,故曰无心。道德经有云: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心之与形,动无所染,静而无着,形无其形也。

清静经上又云: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清者,先天一气,无形无相;浊者,世间万物,有形有质。动者为神之变化;静者乃形之载体。形不得神不能动,神不得形不能存。不浊无以见其清,不清无以见其浊。无一气而不能生万物,无万物不能分一气。故至清则见浊,此清者浊之源;至动则思静,此动者静之基。修真之士,以一气养神,故清;以五味养腹,故浊。神以动而顺生,形以静而安形,清浊动静,生化之机。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心生烦恼,忧苦身心,为什么烦恼呢?为什么忧苦呢?皆因久远劫来,轮回生死,恶根习气,蒙蔽本心,不见真道。人若能去其情欲,内守元和,自然心神安静。心既安静,世欲岂能生?故西升经言,所谓教人修道,即修心也;教人修心,即是修道。故以令人绝利一源,修真养性,次保心神安乐。故圣人云:修真养性,载神扶命,则离苦升乐,福庆延流,而成真道。修真至神,六欲三毒自然消灭。六欲即是六根,眼、耳、口、鼻、心、意。观境而染谓之欲,故眼见耳闻,意知心觉。世人若能断其烦情,去其嗜欲,澄其躁心,忘其忧虑而安其神,则六欲自然消灭,内神不出,六识不动,则六根自然清静,安住本根。三毒者,即是三业,人有身时,身有妄动之业,心有妄思之业,口有妄语之业。三业又生三尸,上尸好华饰,中尸好滋味,下尸好淫欲。正是道德经所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人若能断得其华饰,远其滋味,绝其淫欲,去此三事,三毒消灭。三毒既灭,则神和、气畅、精固,三元安静,三业不生,自然清静。三元者,上元、中元、下元。上为三境,生於万物,下为三元,掌人性命。上元主泥丸脑宫,为上丹田;中元主心府绛宫,则为中丹田;下元主气海肾宫,为下丹田。此之三元,上主於神,中主於气,下主於精,故乃掌人之性命。人若能绝其三业,灭却三毒,保此三元,更辨四时之气,运转精华,往来无穷,则三丹田固实,万和柔顺。心若太虚,内外贞白,皆因三尸消灭,除假留真,乃为清静之道。

有道之士,常以道制欲,不以欲制道。以道制欲,神所以清,心所以静,至道与神气,混混沦沦,周乎三才万物,应变而无穷,至广大,尽精微。若以欲制道,则失道。失道之士,欲心一萌,无所不至,权利牵於外,念虑煎於内,心为物转,神为心役。心神既不清静,道在何处可寻?常能制欲则归心不动,归心不动则自然澄澄湛湛,复其本然清静之大,何欲之有呢?

寂然不动为体,感而遂通为用,是名真静。至於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真常之道得矣。得之一字,亦是强名。若谓实有所得,则不足以为道。太上所言,人能觉悟,悟则本性,谓之得道。亦非至道难求,亦非易得也。道德经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又云:道本无形,莫之能名。得悟之者,唯己自知。善人常能守於清静,即皆为得其真道者。易经有云: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故云,心灵则道降,道降则神灵,神灵则圣也。神明既圣,妙而难测,即可升登於三界之上三清之境。人能保精、养气、凝神,调和於元气,填补於脑,烹炼神水,变化精神,全性葆真,即得上升三界,朝礼太上高尊。

是故太上有言,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现前贤友,闻法善人,愿你我共遵太上教诲,践证清静妙法,返本归真,回归大道自然。

广告

膳食养生
保健按摩
人群养生
养生常识
生活百科
中医
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