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 > 健康资讯 > 父母从这些方面可以判断孩子的健康是否出了问题

父母从这些方面可以判断孩子的健康是否出了问题

来源:可可女性网    阅读: 2.4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父母从这些方面可以判断孩子的健康是否出了问题

当孩子出生以后,一直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从性格、智力到脏腑功能,都在不断的向完善和成熟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孩子的脏腑比较娇嫩,免疫系统也不十分完善,对于外界的环境、气候的变化非常敏感,如果父母再护理不当,就很容易生病。父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判断孩子的健康问题出在哪些方面。

父母从这些方面可以判断孩子的健康是否出了问题 第2张

一、看孩子的精神状态

孩子表情活泼,精神振作,逗乐会笑,双目转动自如,面色红润,都是健康的精神状态,中医上叫做“有神”,即使有病也比较轻。如果孩子突然出现不想玩耍、表情淡漠,要及时检查或询问,因为一些呼吸系统或消化系统疾病在早期症状表现不明显时,仅仅表现为精神欠佳,这有助于我们及时发现疾病的发生。

如果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或疲乏嗜睡、目光呆滞、面色苍白或萎黄晦暗,呼吸节律不整等,则表明孩子已经生病,而且病得比较重,需要引起父母的注意。

二、看孩子的面色

孩子正常的面色为红润光泽略黄或白,但白里透红。若出现以下面色为病态:

面色发红,一般是体内有热的表现。如果面红耳赤,同时咽部发红,多为外感风热;如果是高热、汗出,口渴,呼吸气粗,尿黄大便干,属于里实热证;如果表现为午后两颧发红,一般属于阴虚内热。

面色发白,通常是气虚的表现,一般在孩子生病之后或者在虚脱、多汗的情况下出现,同时精神状态较差。如果面色淡白没有血色、口唇淡白,是营血不足所致,多数是由于脾胃虚弱,消化吸收能力欠佳,或者由于寄生虫等导致失血过多所致的贫血。

面色苍白浮肿,多见于脾肾阳虚的水肿;面色苍白或土灰,前囟眼眶凹陷,手足不温见于严重吐泻阴阳俱伤。如果面色苍白或土灰,额汗不温,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则为阳气暴脱。

如果孩子面部有白色的斑点,或面色苍黄,皮肤干燥,而且有蟹爪状的纹理,这些是体内有蛔虫积滞肠道的表现。除了以上表现外,孩子还会表现出胃脘嘈杂、腹痛、大便时排出蛔虫、面黄肌瘦、睡觉磨牙、眼珠有蓝斑等症状。

面色发黄多属于脾虚湿盛。面色萎黄无华、形体消瘦、纳呆便溏为脾胃气虚;面色及目珠发黄,色泽鲜明,为湿热熏蒸;面色目珠萎黄而晦暗为寒湿阻滞。

面色发青是寒证、痛证、惊风及血瘀证的表现。面色青而白、阵阵啼哭,属于里寒腹痛;青而晦暗、神昏抽搐,多出现于惊风或癫痫发作时;颜面口唇青紫,呼吸急促,是肺气闭塞,肺炎喘嗽重症时气血瘀滞所导致。

面色发黑多属于寒症及水饮内停。面色青黑,四肢厥冷为阴寒内盛;面色灰黑暗滞为肾气虚衰;面色口唇紫黑,一般是食物中毒;如果黑红而润泽、双目有神为健康之表现。

父母从这些方面可以判断孩子的健康是否出了问题 第3张

三、看孩子的眼睛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看眼睛可以了解心神的变化。察目诊病,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眼神变化是最敏感的变化,健康的孩子眼睛黑亮、圆大、灵活,神采奕奕,是肝肾气血充沛的表现。反之如果;目无光彩,则为病态;双目凝视或直视,是惊风的先兆;双目干涩、白膜遮睛,表明肝血亏虚,见于眼疳;湿热或寒湿内阻,则白睛发黄,见于黄疸。此外还应注意眼眶是否凹陷,瞳孔的变化,瞳孔对光反射等。

四、看孩子的耳朵

耳朵是人体重要的外部器官,是接受信息的“窗口”之一,人体脏腑经络的病变都可以反应于耳朵。

耳为肾之窍,耳轮丰厚,柔软而颜色红润的,表示先天肾气充盈。反之则表示肾气不足或体质较差。如果耳背红纹浮现,多属于风热;同时有身热面赤,须注意有无痘疹;如果耳内流脓疼痛伴发热,为肝胆火盛(化脓性中耳炎)。此外应观察耳垂下是否有肿胀,如果以耳垂为中心漫肿,皮色不变,见于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五、看孩子的口唇

父母应注意观察孩子口唇的颜色、润泽度。正常的口唇红润;淡白为气血不足;青紫为气血瘀滞;唇干而呈樱桃红色为吐泻伤阴;口腔粘膜有黄白色溃疡或满口发红、糜烂为口疮;口腔粘膜、牙龈、舌面满布白屑,为鹅口疮;口颊粘膜近臼齿处见白色针尖大斑点,周围有红晕为麻疹黏膜斑,是麻疹初期的特殊体征;咽红、扁桃体肿大为外感风热或肺胃之火上炎;若咽喉色红糜烂伴全身红色皮疹者常见于丹痧;牙龈红肿为胃火上炎;新生儿上腭中线及齿龈部位见散在黄白色米粒大颗粒隆起,叫上皮珠,俗称“板牙”或“马牙”,属正常,不应挑刮以免感染。

此外,有的孩子会流口水,一般分为清涎和粘稠的唾液。如果孩子口角流清涎并且没有臭味,表明孩子属于脾胃虚寒,流涎粘稠有臭味,属于脾胃湿热;口角流涎,但孩子自己不能察觉,在睡觉时候流得更为厉害,一般属于脾气虚弱,不能摄纳。当孩子腹中有虫积或者胃热时,也会流涎。

六、看孩子的鼻子

中医称鼻为肺之窍,观察孩子鼻腔的变化,常能反映肺系的疾病。应注意有无鼻塞流涕,并观察鼻涕清稀或浓稠,有无腥臭;鼻孔是否干黑。

鼻塞流清涕,同时鼻粘膜充血微红,有水肿现象,这是孩子外感风寒的表现,多见于伤风感冒、急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病。

鼻流黄浊涕,粘稠又有臭味,鼻粘膜增厚,这是孩子体内有热的表现,多属于慢性鼻炎,或者是处于感冒的恢复期。

鼻涕少、干、粘稠,有奇臭味,鼻粘膜萎缩,多见于慢性萎缩性鼻炎。

特别应该注意的是,鼻翼扇动是呼吸不利的表现,呼吸时可以看到鼻孔扩张或鼻翼扇动,常见于小儿哮喘

父母从这些方面可以判断孩子的健康是否出了问题 第4张

七、听孩子的声音

哭啼是孩子表达要求及痛苦的特殊语言,正常孩子哭声洪亮而长。可因饥饿、口渴、寒冷、疼痛、困倦或尿布潮湿等不适而啼哭。

当小儿身体某部位有不同程度的痛苦或不适,小儿的啼哭声将有所改变,细心的家长们可以从孩子的哭声中判断有无病变。

乳儿因饥饿而引起的哭声多绵长无力,口作吮乳之状;腹痛引起的哭啼声音尖锐,忽缓忽急,时作时止;啼哭声尖锐阵作,伴有呕吐或果酱样大便,要考虑肠套叠;哭叫而拒食,拌流涎烦躁,多为口疮;哭声嘶哑伴吸气不利,多为咽喉病变;小虫钻入耳中,则会突然发出哇哇的哭声,浑身乱动而无泪,弄出小虫哭声即止;久病、疳证、身体虚弱,先天不足的小儿,哭声低微,缠绵不断;每日夜间啼哭为夜啼,倘若哭声尖而直,调短,前囟门饱满,两眼无神,颈部强直,不愿抬头转头,四肢僵硬不灵活,多提示颅内病变(颅内出血或脑膜炎),必须急送医院住院治疗。分析孩子哭啼的原因,可以弄懂这特殊的语言,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果孩子没有过度的哭闹,却出现咳嗽声音轻扬又有鼻涕,多属外感风寒;如果咳嗽声音干涩无痰,甚至声音嘶哑,多属肺燥;咳嗽而气粗声重,痰稠色黄,多属肺热;咳嗽为阵发性痉挛性剧烈咳嗽、每阵咳后有鸡鸣样回声,且病程长,为百日咳;咳嗽为犬吠样,伴呼吸气急、声音嘶哑见于白喉或喉炎。

如果孩子语言表达不清、声音堵塞,这是由于喉咙内或体内有痰所致;声音发颤,是由于寒邪引起的寒战所致,提示父母需要给孩子添加衣服了。

八、观察孩子的大小便

孩子大便的次数和质地常常反映其消化功能的状况,家长若能重视对婴幼儿大便的质地、色样和次数的观察,正确地识别正常和异常的大便,有助于早期发现宝宝消化道的异常,为诊断疾病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吃母乳的孩子大便呈黄色或金黄色,均匀如软膏样,但无臭味,便次较多,一般每天2~4次,有的多达7~8次,这叫做生理性腹泻。父母不必担心,这都属于正常现象,到小孩长到一定时期这种腹泻会自动消失。用牛奶喂养的孩子大便较少,每天便次在1~2次,稍有臭味。

刚刚生下来的小孩,即使没有吃进一点东西,一般在生后10~12小时之后会拉黑绿色胎便。在喂奶3~4天后,大便呈黄绿色,这叫做过渡期的大便,之后是逐渐呈黄色粪便。如果婴儿生后24小时内没有胎便排泄,或4~5天左右仍无正常大便排出,应及时请医生检查。

有的婴幼儿大便次数多而量较少,又多呈绿色粘液状。其中奶瓣较少,说明孩子食量过大,应逐渐减少奶量。也有的减少奶量后仍腹泻,这可能就是饥饿性腹泻,应适当增加奶量

用牛奶喂养的小孩如果出现大便过硬、臭味大时,表明牛奶喂量过多,糖分少,应在奶中加些糖;如糖分过量,则婴儿大便带泡沫,便较稀,呈黄色,酸味重,则应适当减少糖量,增加奶量。

如果婴幼儿出生起一直排灰白色便,从没有黄色便,而小便呈黄色时,很可能为先天性胆道梗阻所致。婴幼儿肠道感染时,大便次数多,稀便或水样便,便臭,带粘液,多出现呕吐、厌食、发热甚至脱水,均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检查。

小便的颜色、次数、尿量也直接反映孩子的健康状况。

刚出生的小宝宝尿色发黄,通常是由于新生儿黄疸疾病而至。然而,如果较大的孩子尿色变得深黄,摇晃时黄色沾在便盆上,泡沫也发黄,同时伴有发烧、乏力、进食要求较前减退、恶心、呕吐等不适,并在腹部肝区的部位有触痛,则可能是患了黄疸性肝炎。如果小便呈金黄色或橘黄色,可能受维生素B2、黄连素、痢特灵等药物的影响。

小便啤酒色或尿色发红,为血尿,多见于肾炎,多见于3~8岁的孩子,2岁以下少见,有的新生儿由于盐结晶把尿布染红,不算病态。

小便放置片刻出现白色沉淀,如果孩子一切正常,尿检查除盐类结晶外,无其他异常,不属病态,多喝水,少吃蔬菜水果等含无机盐多的食物,沉淀即会消失。

小便乳白混浊,如加热后变清则为正常现象,特别是天冷的时候容易出现。如果还伴有其它症状,如腿部肿胀,而且尿液经过加醋或加热,均不能变得澄清,则有可能是患了丝虫病或胸导管内有炎症﹔如果伴有尿频、尿急、尿痛,多是尿道发生了感染﹔如果伴有发烧、寒战,并感到剧烈腰痛,则可能是患了肾盂肾炎。出现以上情况,最好带孩子去病院化验和检查,以便尽早明确诊断和针对性的疗治。

小便次数较多,每次尿量少,小便时哭闹疼痛,可能尿道有炎症。

通常情况下,孩子在3~4岁时就可以控制排尿,如果孩子5岁后,熟睡时仍不能控制撒尿,夜间常尿床,白天有时候也尿湿裤子,就是所谓的“夜尿症”了。一般来说,轻微的尿床并不是病,随着年龄增长通常都会自然消失。频密而连续的尿床可能和隐蔽性病理缘故原由有关,必须重视和进行适当疗治。如果孩子在3岁后,还频繁尿床,那么父母应当马上带孩子去病院检查一下。

本文系广誉远医学博士团王勇博士文章,转载请联系qq2287619054

广告

孕育探秘
时尚女性
男人视觉
保健图库
身体探秘
医学纵览
病态视觉
美女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