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 > 生活百科 > 喜怒哀乐贪嗔痴

喜怒哀乐贪嗔痴

来源:可可女性网    阅读: 1.66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喜怒哀乐贪嗔痴,佛教中贪嗔痴被称为三毒,它们能够残害身心,七情按《礼记》的观点指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下面来看看喜怒哀乐贪嗔痴释义。

喜怒哀乐贪嗔痴1

“七情六欲”不同学派对七情六欲内容的描述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感情的表现或心理活动。

“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愿望。

中医理论中,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心理学上认为,人的痛苦来源于他的情绪,也就是七情。想要减轻痛苦,关键不在于外在物质的多少,而是他能够消除内心的负面情绪,让自己的心态保持平和。

喜怒哀乐贪嗔痴

七情按《礼记》的观点指喜、怒、哀、惧、爱、恶、欲,按儒家的说法是喜、怒、哀、惧、爱、恶、欲,按佛教的说法则是喜、怒、忧、惧、爱、憎、欲,而医家的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

《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三字经》:“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六欲按《吕氏春秋》指由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欲望,佛教认为是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想欲,也有说法是求生欲、求知欲、表达欲、表现欲、舒适欲、情欲。

《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后人将六欲概括为:见欲(视觉)、听欲(听觉)、香欲(嗅觉)、味欲(味觉)、触欲(触觉)、意欲。

《大智度论》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喜怒哀乐贪嗔痴2

关于贪嗔痴的介绍

佛教中贪嗔痴被称为三毒,它们能够残害身心,那贪嗔痴是什么意思呢?先来说说贪,贪简单一点说,就是指贪欲,有些人如果没能满足自己贪欲,就会一直心不甘情不愿。贪是佛教修行的大敌,贪就是指对自己喜好的动心无厌足、无休止的占有心理。

嗔又作嗔怒、嗔恚等,嗔与贪相反,贪是对事物不满足的占有心理,而嗔则是对事物铲铲厌恶、愤恨、恼怒的心理。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意的人和事,产生怨恨的情绪,是修行的大忌。在社会中,容易产生嗔怒情绪的人,往往容易做出过激的事情,从而对别人造成危害。

痴,就是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一些人不辨是非善恶的痴,其伤害不亚于贪和嗔。所以佛教认为,痴既为一切烦恼之所依,也是根本烦恼之一。佛教将贪嗔痴称为三毒,在三毒中痴毒为最重。想要保持心灵的纯净,贪嗔痴是大忌。

喜怒哀乐贪嗔痴 第2张

治疗此三毒的方法:

戒定慧是对治贪嗔痴的方法。

戒,是道德的有轨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标准,对治过分的贪心;定,是对于内心的专注和耐心的培养,可以对治过分的暴躁和没有耐心引起的嗔恨;慧,是对于生命以及宇宙实相的如实了知,从而对治愚痴。

贪是指染着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就是指的这个意思。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着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因此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

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痴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唯识论》卷六中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又说:“诸烦恼生,必由痴故。

喜怒哀乐贪嗔痴3

我们通常说的情绪,喜怒哀乐等,佛教里叫做心所法,分为善恶和不善不恶类,

善心所共有十一个(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

“随烦恼”共有二十个:忿、恨、覆、恼、嫉、悭、诳、害、骄、无惭、无愧、掉举、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

情者,乃是非之主,利害之根。或指喜、怒、哀、乐、爱、恶、欲;或指喜、怒、忧、思、悲、恐、惊;或指喜、怒、忧、惧、爱、憎、欲。

喜怒哀乐贪嗔痴 第3张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

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但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性的情志刺激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而又不能适应时,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时的七情就成为致病因素,而且是导致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故称为内伤七情。

七情做为致病因素,有别于六淫之邪从口鼻或皮毛入人体,而是直接影响有关的脏腑而病,情志因素不仅可以直接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所有疾病的转归起着重要作用。

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

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中医认为,这七种情态应该掌握适当。如果掌握不当,例如大喜大悲、过分惊恐等等,就会使阴阳失调、气血不周,从而这种精神上的错乱会演变到身体上,形成各种病。

广告

膳食养生
保健按摩
人群养生
养生常识
生活百科
中医
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