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 > 生活百科 > 年纪小却懂得很多的人

年纪小却懂得很多的人

来源:可可女性网    阅读: 9.36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年纪小却懂得很多的人,在生活中相信很多人都有遇到过,明明看起来年纪很小,但是却什么都懂,这样的人生活的阅历是比较的,下面一起来了解年纪小却懂得很多的人。

年纪小却懂得很多的人1

一、爱读书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年纪轻轻的人,便可以拥有与同龄人不一样的眼界是因为他们爱读书。在书中有他们自己的小小天地,在该读书的时候选择流浪放纵,一定会付出相应的代价。

如今,世界时局变化太快,稍有不慎,就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对于个体来说,学习新东西来自两个方面——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习得。

通过日常生活的观察、体验接触事物,用行动积累经验,获得第一手信息。但世界万物千变万化,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所以,也可以通过间接经验去学习新事物。

观察他人对事件的反应,获得相关经验应用到自己身上,如看到他人触碰杯子手自动性弹开,便可得知杯子很烫,目前暂时碰不得。

思想高度深的人,拥有猎奇心理,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除了在书中挖掘知识之外,也擅长借助外力,利用外界可以有的一切资源。

普通人看书,是被动的学习,书中有什么,我们便选择接受什么。但思想有一定高度的人,可以慢慢把知识变成理论框架,然后加以自己的思想理解,将书中的知识化为自己的想法。

读书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深度,但前提是不做书的奴隶。愿意看书,但是带着脑子看书。很多人都是单纯地看书,并不过多思考,从不怀疑书中内容的真假,只选择被动地接受。

年纪小却懂得很多的人

二、用批判的思维看问题

高深度思想之人,喜欢带着批判性思维去看问题,即使权威与他们的思维产生不一致时,也会选择寻找真理,不会只遵循书本。

这就是他们内心的自动批判思维,有时候,年龄小并不代表浅薄,丰富的知识理论可以支撑起一个人强大的气场。这只与修为有关,超出年龄的限制,不仅是思想的成熟,更是心理的强大。

除此之外,高思想的人懂得利用心理学特别著名的效应——反馈效应(Feedback effect)。

心理学家罗西和亨利曾经做过一个经典的实验,选择一些学生把他们均等分为三组当作研究对象,要求他们每天都进行相应的学习,然后测试他们的学习结果。

但是,对于不同的组选择了不同的处理方式:第一个组,每天需要报告他们的学习结果;第二个组,每周报告一次学习结果;而第三个组,直接测试,不需要报告学习结果。

8周后,将第一组与第三组的报告方式调换,第二组依旧不变。实验结果令人惊讶,改变后的第三小组在成绩上得到显著提高。

当我们对所学的东西进行归纳整理之后,对所学的结果会有提升作用。及时反馈比远时反馈和不反馈的效果更好,思想有一定高度的人,更懂得反馈,更能深度理解问题并发现问题的关键之处。

最重要的是,他们懂得慎独,不盲目跟风,墨守成规。他们比一般人有着更强的思考判断能力,习惯把事物一分为二来看。

很多时候,人们来不及反应只能片面地看问题,只看到事物的一面,容易陷入形而上的观点,认为世界非黑即白。

在这个充斥着各种信息的时代,慎独可以让自己拥有独立的思想,不被世俗的观点所带偏,很多时候,守着陈旧思维只会让人得不到思想发展。

敢于质疑传统,保留自己的观点,才可以拥有更高的格局。社会心理学有研究表明,群体思维有其局限性,会分散个体的责任,使群体做出更大胆的决策,也更容易引起决策的失误。

只有你的格局够高,看得更远,脱离群体思维的局限,方能达到用思想行走。

年纪小却懂得很多的人2

曾经见过一个少年老成的人。

他从小就被父母和周围的人夸成熟、懂事。

但他一点也不快乐。

他不知道如何与同龄人交往,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

无时无刻都处在紧绷着的状态,怕出错,怕被否定。

他找不到任何可以倾诉的人,

释放压力的惟一方法,就是躲在被子里偷偷哭泣。

长大以后,他依然很压抑,始终活在别人的视线之中。

在公司被领导管,在家被父母、妻子管,

所有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合格、称职的人,但他依然不快乐。

他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他都习惯于藏在心里。

尤其是,生活的压力渐渐增大。

父母日渐老去,孩子日渐长大,

但他对待工作却越来越消极,最后终于失业,还染上了酗酒的恶习。

在他的身上,充分印证了杜利奥定律:

如果精神状态不佳,一切都将处于不佳状态。

这无疑是一个悲剧。

如果他能及早地学会倾诉和表达,

如果有人能主动聆听他的想法,或许就不会这样。

一直以来的少年老成,早已让他不堪重负。

少年老成,还意味着过分冷漠和严肃。

稻盛和夫大学毕业后的第二年,他在实验室测定数据。

他对一种材料的性能作了多种估计。

在实验的过程中,每当他的猜想被试验证明,他就会非常的高兴。

为了表达这种兴奋之情,他会整个人从地上跳起来。

他有一个年轻助手,却对他这种夸张的宣泄不以为然,始终冷眼视之。

终于有一天,助手对他说:

“我觉得你是一个很轻率的人。”

稻盛和夫很奇怪,就问助手为什么。

助手回答说:

“作为一个男子汉,像你这样,仅仅看到一个好的数据,就开心得手舞足蹈,说句失礼的话,这就叫轻率、轻薄。像你这样的人,我很难从内心承认你是我的上司。”

听了这番话,稻盛和夫非常吃惊,

他意味深长地对助手说道:

“你这样冷漠地看待事物,你的人生将很暗淡。在研究新型陶瓷这种枯燥的工作中,研究成果带来了感动,这种感动给我注入了新的热情和生活的勇气。工资很低,没有奖金,在这么穷困的企业里拼命工作,专心研究,为了将研究持续下去,我认为感动非常重要。你可以说我轻薄,但是有一点小小的成功,我就会从内心感到喜悦,我不掩饰这种喜悦,我要拥有一个乐观开朗的人生。”

同样的一件事,助手严肃而内敛,冷漠相待;

稻盛和夫却手舞足蹈,喜不自禁。

我们不能贸然地评价哪种人生态度更好,

但就收获的快乐而言,一定会是稻盛和夫更多。

生活正是由一个个片断、一件件小事组成的,

如果过分严肃,就会错过许多有意义、有趣味的时刻。

对于人生来说,过早地丧失生活热情,无疑是一种遗憾。

年纪小却懂得很多的人 第2张

热情常常可以改变一个胆小、内敛的人。

有一个商人去沙漠中做生意,他的妻子也随同前去。

白天,商人外出工作,就把妻子留在营地的小铁皮房里。

众所周知,沙漠白天很热,热得让人难以忍受。

更让妻子难以忍受的是,找不到一个可以交流的人。

周围全都是土著,不会说英语,她自己也不会土著语。

每天她能够做的,就是盼望着丈夫早点回来。

她非常煎熬,就写信回家,表达了想要回家的念头。

没多久,父亲回信了。

信的内容非常短,只有简单的两行。

但看过这两行字后,她的生活彻底发生了改变。

这两行字是:

“两个人从牢中的铁窗望出去,一个看到了泥土,一个却看到了星星。”

父亲简短而有力的回信,让她十分震动。

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之后,她决心要在这沙漠里找到星星。

在这以后,她开始试着与土著交流,试着融入当地的生活。

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土著人对她十分热情。

土著人不但送给她很多东西,还和她一起欣赏沙漠美景,一起寻找沙漠里的稀罕物。

她的生活因此发生巨大的'变化。

原本无法忍受的沙漠之地,现在却成了让人无比迷恋的地方。

环境没有发生改变,人也还是原来的人,但是她的心态变了。

她重新燃起了生活的热情。

原先她在沙漠中只看到了沙子,但是她后来却找到了星星。

事实证明,热情能让人事半功倍;

热情能让人做出更好的选择;

热情让人更加富有魅力。

一个充满了热情的人,才能赋予生活不同的意义。

爱默生曾说过:

“人的一生正如他一天中所设想的那样,你怎样想象,怎样期待,就拥有怎样的人生。”

我们看到,许多少年老成的人,也往往是很早就丧失了生活的热情。

一个常常给自己设限的人,当然无法充分领略人生的美景。

他们不会知道,

你只有不断去表达,生活才会倾听你;

只有付出热情,生活才会以热情回应你。

年纪小却懂得很多的人3

少年老成的人很可怕

现代社会,一个太耿直的人总是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麻烦,要么被定义为“情商低”,要么就是不懂人情世故。

很多人由于不够圆滑,吃了很多亏,也白白错过了许多晋升、交友的好机会。

不要过早磨去孩子的棱角

越来越多的父母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懂得“看人眼色行事”,他们急于求成,巴不得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就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恨不得立刻教会孩子怎样辨别人心人性。

这无可厚非,毕竟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少走一些弯路,少吃一些苦头。

但是,过早磨去孩子的棱角,让孩子在本该放飞自我享受天性的时候,变成人群里“成熟”的那一个,真的没问题吗?

叔本华曾提到:“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如果他很早就洞察人事、谙于世故,如果他很快就懂得如何与人交接、周旋,胸有成竹地步入社会,那么不论从理智还是道德的角度来考虑,这都是一个不好的迹象。这预示着他的本性平庸。相反,一个年轻人对世人的行为方式感到诧异和惊讶,并且与他们的交往中表现得笨拙、乖僻,则显示出他有着高贵的品质。”

太谙于世故的人都明白,在社会这个环境中,你的想法和举措都不能随心而动,你不属于你自己。因为,你的言行举止都需要契合大环境,你是属于群体的,属于大众的,唯独难以属于自己。

过早的懂得在人群中周旋,就会激发出潜在的“社会智慧”,你的确可以成为他人口中高情商的代表,也的确可以收获良好的口碑和人际关系,但你也会过早耗尽自己的能量。

比如,少年时期就已懂得在感知他人的反应中去说话做事,长期以往思维固化,在习惯化的带领下,盲目进入从众状态,把工具理性放大到极致,却唯独少了精神、思维方面的批判性、反思性和超越性。

年纪小却懂得很多的人 第3张

惯性思维

美国堪萨斯大学商学院的游伯龙教授曾提出过“习惯领域理论(Habitual Domains)”,这个理论是指当部分信息进入并储存在大脑中,没有其他更大的刺激。

在这个编码和储存的主体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就会产生固定的思维模式,遇事会采取习惯性的看法和行为。

简而言之,就是惯性思维。

个体在青年成长时期,如果思维就被固化,那么在成年之后想要改变就会更难。并且,由于思维固化,在创造力、思辨力方面能力就会更加薄弱,缺少哲学智慧,沦为工具和动物。

社会智慧,也可以被当做世俗智慧,它可以帮助我们在社会立足,帮助我们取得物质性的成功。

哲学智慧,是关于个体自我内在发展的关键筹码,它能直接代表个人的思维高度和智慧。

想要在社会立足并有更好的发展,这两方面的智慧都是缺一不可的。

关于这个问题,知乎有网友这样说:“一个人如果过早的充盈世俗智慧,那么哲学智慧就无处栖身。他乍看起来在社会上混的游刃有余,其实已经丧失了洞悉更高智慧的可能性。”

这段话于我而言,感触颇多。

我们很难定义什么才叫高贵的品质,但是浅显来说,一个人所持有的对高阶层的追求,例如对社会的批判性和反思性,又或者更高水平的人生追求,都可以被称之为高贵品质。

在我看来,叔本华这段话是想告诉大家,保持本性的关键在于追求哲学智慧。

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价值取向就是什么样的,你的思维方式也会与你的价值取向相匹配。

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对社会规则的认识和利用,也是世俗智慧。

你要说世俗智慧不好吗?那也不见得,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和交往,个体的智慧再大也难以告知与人,更别提向外传播交流了。

但你要说拥有崇高的哲学智慧就能打遍天下无敌手了吗?

那也不大可能,毕竟谁的智慧不是智慧呢?你不跟人交流比对,怎么能知道自己是聪慧还是愚钝?

希望大家可以平衡好这两种智慧的关系,过上自己想要的人生。

广告

膳食养生
保健按摩
人群养生
养生常识
生活百科
中医
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