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 > 生活百科 > 正月十五闹花灯

正月十五闹花灯

来源:可可女性网    阅读: 1.6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正月十五闹花灯。农历的正月十五是人们最熟悉不过的一个日子了,正月十五是我们熟知的元宵节,元宵节里面有一个风俗就是闹花灯。下面就为大家介绍正月十五闹花灯。

正月十五闹花灯1

元宵节赏灯的风俗起源于东汉明帝时期,据说当时提倡佛教,而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元宵节花灯的种类是非常多的,有些是按照事物的形象编制的花灯,如龙灯、虎灯、兔灯等等,或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而成的活动灯,牛郎织女、二十四孝等等。各种花灯制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元宵节赏灯是我国的传统风俗,而且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元宵节咏灯诗,这也为元宵节增添了许多文化氛围,

正月十五闹花灯

闹花灯的来历

闹花灯的风俗从西汉开始,在隋唐时期盛行,隋唐以后就开始袭传于后世了。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热闹景象。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燃灯之俗始于汉代,汉明帝永平年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所以元宵节放灯的风俗就由原来在宫廷中举行,到后来逐渐流传到民间,每年的正月十五,不论是王公贵族还是普通百姓,都要挂灯,这天晚上城乡各处都是灯火通明的。

元宵节送花灯

元宵节又被称为灯节,因为灯与丁谐音,所以在这天晚上迎花灯也有求子添丁的意思,过年谣有: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暝,十六拆灯棚的记载,可见迎花灯已成为元宵节的不可缺少的活动。在唐代以后,花灯的种类就开始增多了,而且形式也是千变万化的,也成为深入民间的活动;宋朝是制作花灯的全盛时期,宋代的花灯品类繁多,而且制作工艺精美,有如玻璃球者,也有用五色蜡纸、菩提叶、羊皮、玳瑁等制作,华丽精巧可谓空前。

正月十五闹花灯2

正月十五闹花灯的由来

一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人们便组织起来打,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便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将人畜和财物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让百姓无辜受难,便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噩耗告诉了人们。

众人听后,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当时,有个老人想出个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在门前挂起红灯,燃放爆竹、焰火。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好,便分头准备。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天兵往凡界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火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天帝听后,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财产。为感激天帝之女的善良之心,为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家家户户都要张灯结彩,点焰火,放爆竹,来纪念这个日子。

正月十五闹花灯 第2张

正月十五烧香好吗:好

正月十五烧香很好,其实在寺庙风水中每个月的初一十五都是烧香拜佛的好日子。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祝福,在新春时最为真诚;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祈愿,在新年来临之际最为恳切。所以,新年去寺院烧香祈福,不只是信仰,更成为华人共同的民俗。

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每年春节及农历初一、十五、佛家当中的吉日斋期等日期,人们会到寺院请香礼佛、祈福求安的信仰和习惯。佛法上对时间没什么说法,俗世一般上午比较好,卯时,辰时都不错,烧香拜佛贵在虔诚恭敬。把香点燃后应插在香炉中间,第一支香插在中间,心中默念: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边,心中默念:供养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在左边,心中默念:供养僧,净而不染。

正月十五闹花灯3

正月十五的古今习俗

偷菜:相传元宵“偷青”会带来好运气,特别是偷的过程中,被人发现更是好运连连,古时一到正月十四或十五的晚上村民就会敲锣打鼓地到彼此的菜地去偷菜,为的'就是让别人发现,然后把“偷青”得来的菜当晚吃掉。据说,被人骂得越厉害,来年就越好运气。据说吃掉这些“偷青”能驱邪祛病,人也会变得聪明、大度、心地善良。

祈娃娃:每到元宵节,人们就可以看到虔诚的香客在送子娘娘前跪拜上香,将一个个形态各异、活泼俊俏的泥娃娃带回家。这就是河洛地区的祈娃娃习俗以求新人早生贵子,家中人丁兴旺。祈娃娃的时间不固定,但多在正月十五。

拜晚年:老话说:“正月十五拜晚年”。在传统民俗中,“过年”泛指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这期间走亲访友统称为“拜年”。由此来说正月十五是拜年的最后“期限”,只要拜访的时间不过十五,均视为拜年。

游灯:到了正月十五,乐城人就将城隍爷从庙里抬出来,四处查看民情,城隍爷所到之处,鞭炮声声,家家户户献供。此外,正月十五游灯也是琼海的一件大喜事。

看花灯:十五夜晚的主要活动是看花灯,早年间从正月初十开始人们就行动起来。特别是明清时期,花灯的样式最为繁多莲花灯、八宝灯、八角灯、高角灯、龙灯等。在今天的灯市口、鼓楼、大栅栏一带,更是花灯荟萃,放花灯、赏花灯,灯火通明,“灯市口”的地名便由此而来。

正月十五闹花灯 第3张

听香:正月十五有“听香”的习俗。古时后想得到佳偶的少女,先在家中神明前烧香祭拜,祈求神明指示听香的方向,然后依指示方向在路上无意间或偷听到的第一句话,牢记在心,回家再掷茭,判断来解释所占卜事情的吉凶。例如卜占终身大事,而听到的话是吃甜饼或花开、月圆,就表示吉兆,喜事近了,但现今这种听香行占的习俗也已不多见了。

烧旺火:在晋陕大峡谷一带的山西大宁、吉县,陕西延安府等区域,正月十五晚上,农村有在自家院里烧旺火的习俗。有些地区烧的是竹枝,有些地区烧的是松枝,还有的地区烧的是煤炭。据老人们讲,烧旺火的目的主要是驱邪祈福,当然也有迎神接福的另一层意思。

猜灯谜:“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

抢灯裘:海南,不过正月十五,不算过完年。灯,在海南话中与“丁”同音。在文昌,正月十五晚上,当人们高举着自己所扎的灯笼在村里绕一圈,挂到村里的公庙时,尚未孕育的夫妇就要前去抢得已孕育孩子的父母所扎的灯笼,求得来年能够有孩子。待来年如愿生了孩子之后,自己也要扎灯笼挂到村里的公庙,进行还愿,而这时,别的没有生育的夫妇就可以进行“抢灯裘”的活动了。

放天灯:天灯又称孔明灯,为三国时代诸葛亮所发明,放天灯的习俗,据传是由福建惠安的移民传入,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传说天灯能将愿望上达天神,所以施放者均以毛笔在白纸灯上书写姓名、地址和祈求的心愿,并燃放鞭炮助长天灯升高的气势。

耍龙灯: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文化活动之一。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一直被视作中国五大瑞兽之首。欢欢喜喜耍龙灯,以祈求神龙降瑞,保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百业兴旺。

吃元宵:民间过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

送孩儿灯: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舞狮子: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迎紫姑: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这也是人们用来消灾祈健康的一种活动。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在元宵节之夜,很多妇女就会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就样就能祛病延年。

捏生肖:是山东荣城的风俗习惯。一般以黄豆细面作材料,配上一些蔬菜的种子和叶子,象征“五谷丰登”。生肖背上都背一个灯碗,碗中盛油,再插上一根缠着棉絮的小棍儿,俗称为“要捻”。到元宵夜盛在盘子里一齐点燃,大家围着观看,希望爆出灯花,灯花越大越吉利,预示来年大丰收。并且,谁的生肖灯燃得时间最长,就预示着新的一年将鸿运当头、健康平安。

广告

膳食养生
保健按摩
人群养生
养生常识
生活百科
中医
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