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 > 生活百科 > 创59年新低!净增人口幅度可能继续走低

创59年新低!净增人口幅度可能继续走低

来源:可可女性网    阅读: 1.7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创59年新低!净增人口幅度可能继续走低,疫情之下中国人口数量和出生率大幅走低。2020年相比2019年,全国人口净增204万人,创59年新低!净增人口幅度可能继续走低。

创59年新低!净增人口幅度可能继续走低1

2020年相比2019年,全国人口净增204万人,创下了1962年以来的新低。

在疫情、育龄妇女减少等多因素的影响下,2020年出生人口创下近年来的新低,同时,我国总人口净增长也明显下降。

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1》显示, 2020年相比2019年,全国人口净增204万人。第一财经记者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对1949年以来历年人口净增量梳理发现,2020年净增人口数量创下了1962年以来的新低。

创59年新低!净增人口幅度可能继续走低

创59年新低!净增人口幅度可能继续走低 第2张

1961年以来历年人口净增量(注,数据不涉及港澳台地区。来源:第一财经记者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

数据显示,受三年自然灾害影响,1960年、1960年总人口连续两年下降。1962年迅速反弹,当年净增人口达到了1436万人。其后,从1963年开始到1975年,年净增人口均超过了1500万人。1976年后净增人口数量虽然有所下降,但也都在1100万以上。尤其是,从1986年到1990年净增人口均超过了1500万人。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净增人口也一直保持在1000万以上。

跨入世纪之交的2000年,净增人口39年来首次下降到1000万以内,为957万人。到2010年,当年净增人口只有641万人。不过,2012年当年净增人口达1006万人,成为新世纪以来的新高点。

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当年净增人口也达到了906万人,随后几年,年净增人口不断减少,2017年至2020年分别为779万人、530万人、467万人、204万人。

此外,如果以10年为一个阶段来观察,上世纪50年代人口增加了13040万人,60年代在前两年人口下降的情况下,总增长人口仍达到了13464万人,70年代增长人口为16871万人,80年代净增人口为15162万人,90年代增加了13082万人。

进入到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国内人口仅增加了7664万人,第二个十年在生育政策调整的情况下,人口共增加了7558万人。也就是说,新世纪以来的20年里,我国人口净增加量低于上世纪70年代的增量。

从发展趋势来看预计,今年人口净增幅度可能继续走低。这其中的一大原因是,近年来,净增人口持续下降,与出生人口的变化紧密相关。

根据第一财经记者统计包括贵阳、河南等地公布的,前三季度出生人口数据、新生儿筛查或户政出生登记等数据都出现了同比下降的情况,降幅均超过一成,延续了持续下滑的态势。

人口专家、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院长董玉整教授对第一财经分析,从现有的情况来看,人口总量增加的动力缺乏,越来越难,出生人口越来越少。发展的趋势,就是越来越接近于出生人口与死亡人口相交叉的边缘。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王培安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人口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变量。人口多了不好,但也不是越少越好。如果生育率太低,规模降得太快,年轻人口缺乏,老龄化问题就会很突出,削弱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加重经济社会的负担。因此,要切实把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落到实处,大力构建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提高出生人口数量,改善人口年龄结构,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

创59年新低!净增人口幅度可能继续走低2

疫情之下中国人口数量和出生率大幅走低。根据中国官方公布的人口数据,2020年出生人口为1,200万人,相比2016年的1,786万人,少了1/3左右,2020年人口出生率为8.52‰,首次跌破10‰,创下了1978来的新低。

据《第一财经》11月19日报道,近日《中国统计年鉴2021》发布的数据提到,2020年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仅为1.45‰,同样创下1978年以来的历史新低。

从年鉴里公布的历年全国总人口数据可以测算,2020年相比2019年,全国人口净增204万人,而前一年增量还高达467万,2012年还超过1,000万人。一旦出生率低于死亡率,人口就有可能出现负增长。根据专家预测,最快十四五时期,即2021年至2025年,这一局面就有可能出现。

在人口普查之后,全面三孩政策超预期落地,足见人口问题的严峻性。

1987年,人口出生率一度高达23.3‰,当年自然增长率也高达16.61‰,均为40多年来的历史高点。与历史高点相比,2020年人口出生率仅有当初的1/3左右,而自然增长率则萎缩到1/10不到,足见人口形势之严峻。

创59年新低!净增人口幅度可能继续走低 第3张

对于出生人口创新低的原因,有育龄妇女数量减少、疫情冲击等多种因素。这其中,疫情对去年生育产生了较大影响。

人口学专业期刊《人口研究》发表的一篇文章《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出生人口变动影响》提到,从2018年开始,1月至12月的各月出生人口就已经开始少于2015年同期。相较而言,2018年至2019年的月出生人口数量下降相对温和,降幅约在10%至15%左右。而2020年的月出生人口降幅迅速加大,1月至9月降幅已达20%至30%,11月和12月由于受疫情影响,出生人口数量比2015年同期减少45%以上。

疫情危机与中国近年来出生下降趋势叠加,加速了出生人口数量和生育率的下行。疫情对中国婚育的抑制性影响既全面又广泛,导致2020年一季度婚姻登记对数下降45%、四季度出生人口数量锐减,尤其是30岁以下人群的生育数量以及一孩的出生数量下降更为迅猛,压低了中国的出生人口规模。

根据年鉴,2020年相比2019年,全国人口净增204万人,而前一年增量还高达467万,2018年增加了530万人。

11月20日,“去年我国出生率跌破1%”登上微博热搜榜。

创59年新低!净增人口幅度可能继续走低3

开放二胎、鼓励三胎成了近几年国内最让人热议的话题之一,为什么?因为中国乃至全球的人口增长速度减缓已经出现人口老龄化危机。

创59年新低!净增人口幅度可能继续走低 第4张

中国人口增长自1990年以来一直处于下跌状态

全球人口增长现象:越穷越生,重点转移

创59年新低!净增人口幅度可能继续走低 第5张

虽然在全球范围内,人口负增长已经是一个热议话题,好像是个危机,但是从全球角度来说,人口数量依然处于扩张区间。现在全球人口70亿人,联合国对2050年的全球人口预测是97亿人。比现在增长了不少。但是,这些增长来自于哪些国家就说不定了。

我们先看下目前人口负增长的几个国家排名:

创59年新低!净增人口幅度可能继续走低 第6张

2021世界各国人口数据统计,人口负增长排名

上榜的前几名,都是东欧小国,多数原因都是由于欧盟促进了欧洲人口流动,这些东欧小国的年轻人出国工作定居,不再返回自己的祖国,造成了非常大的人口流失,欧盟发达地区国家吸了东欧小国的血。

而在下面,我们的邻居日本虽然有71560的移民数量,人口增长率仍然是-0.3%,可见老龄化的严重。

创59年新低!净增人口幅度可能继续走低 第7张

2021人口统计,增长排名

而人口增长排名倒序排列可以看出,非洲很多地区的人口增长仍然是非常高的.,可能是因为养孩子成本非常低吧(自生自灭?),或者说是像自然界的规律一样,唯有多产子才能保障高存活率。

人口减少会给国家带来什么影响?

人类文明崩溃,无以为继?

12月6日,特斯拉老板马斯克说,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是低且不断下降的出生率,“经济的基础是劳动力,很多人认为世界上的人太多了,人口增长失控了。情况完全相反。如果人们没有更多的孩子出生,文明将会崩溃,记住我的话。”然而谈及死亡,马斯克认为死亡对人类至关重要,因为多数时候,人们至死都不会改变想法,如果我们永远活着,那么我们的社会可能会变得非常僵化,新思想将无法成功。据统计,2020年美国约有360万婴儿出生,比前一年下降4%,为1979年以来最低。

他说得没错,世界上人口越来越少,谁来继承人类的文明?谁来开拓新的未来?我们中华民族不是也有很多的民间手艺失传吗,究其原因多半是不赚钱或是后继无人。

劳动力减少,人力成本上升

人力成本低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吸引发达国家投资建设的最大诱惑力,低端劳动力建立在庞大人口的基数上。人口减少会大大降低劳动力优势。

对中国而言,转型是必须的,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低价劳动力抢来了全球多数发达国家的订单,发展十分迅猛,但随着中国近几年出生率严重下跌,人口老龄化逐渐显现,所以我们必须迅速摆脱“全球加工厂”的头衔,向高科技输出方向发展。

印度作为人口第二大国,被西方预测在未来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中国,迎来人口红利,但是,低端劳动力被取代是必然的,但技术产物可以取代劳动力,却不能取代消费者,把所有人都变成纯粹的机器并不是资本主义喜闻乐见的,所以他们需要吸收新移民来补充国家“人财两缺”的状况。

创59年新低!净增人口幅度可能继续走低 第8张

未来30年中国的人口增长预测

相反,在一些比较贫穷的国家不担忧这种问题。

对于部分发达国家来说,人口出生率下降的问题的确是一个问题。但是,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人口依然还是个压力。

低端劳动力被取代是必然的事情,但技术产物可以取代劳动力,却不能取代消费者,把所有人都变成纯粹的机器并不是资本主义喜闻乐见的

广告

膳食养生
保健按摩
人群养生
养生常识
生活百科
中医
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