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 > 生活百科 > 大量人脸照片为何几毛钱价格被售

大量人脸照片为何几毛钱价格被售

来源:可可女性网    阅读: 8.54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大量人脸照片为何几毛钱价格被售,相比起传统的密码登录,人脸识别最大的优势在于简单快捷,这样的“优势”,对于不法分子来说同样成立。大量人脸照片为何几毛钱价格被售。

大量人脸照片为何几毛钱价格被售1

一张静态的半身照,经过特殊的软件处理,就能够变成一段视频,而这样一段视频就可以冒充人脸识别的图像。嫌疑人交代,由于国家规范手机卡的使用,所有手机卡都需要实名认证。一些不法分子对手机卡需求量巨大,嫌疑人也因此动起了歪脑筋,伪造他人的人脸视频来通过注册认证。 而在网络上,有不少专门贩卖这些资料的人员,他们被称为“料商”。

当今社会,信息有些过分发达了!当你买房了,马上就有数不清的装修公司打电话找你;当你买车了,很快就有数不清的陌生人向你推销保险;当你的孩子让中学了,就会有数不清的办班信息推送给你。是谁泄露了我们的个人信息?

很早之前就听说过,个人信息可以被打包出售,价格很便宜,好像每条只有一毛钱。现在更可怕了,居然连图片和视频信息都整出来了,而且也只要几毛钱!

大量人脸照片为何几毛钱价格被售

这些信息是怎么泄露出来的?

我觉得首先各类网站。很多网站和app都设置了注册门槛,要求用户填写各种个人信息,然后拍照、录像,我们的个人信息就这样被他们弄到手了。

然后是电信运营商、银行系统、教育系统、保险公司、4s店,同样的模式,同样都需要提供所有的身份信息。这些单位都掌握着大量的个人信息,我们的身份信息大多是被这些单位的某些人出卖的。

此外,还有那些收售旧手机的,很多手机里都储存过或储存着个人信息,不法分子买过来后,会直接提取出来,然后作奸犯科。

大量人脸照片为何几毛钱价格被售2

一张静态的半身照,经过特殊的软件处理,就能够变成一段视频,而这样一段视频就可以冒充人脸识别的图像。

据央视网报道称,由于国家规范手机卡的使用,所有手机卡都需要实名认证。一些不法分子对手机卡需求量巨大,有些人疑人也因此动起了歪脑筋,伪造他人的人脸视频来通过注册认证。

而在网络上,有不少专门贩卖这些资料的.人员,他们被称为料商”。有的便宜的有几毛钱,有的也就一块钱。开始的个人信息泄露,到在网络上被以几毛钱的价格进行兜售,再到伪造自己的人脸进行认证,很多受害人对此是一无所知。

不少网友看到这一幕后纷纷表示,希望能够彻查这些不法商贩,然后查清源头。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目前没有法律具体规定谁有权采集我们的人脸信息。我们希望这个问题能在法律层面上尽早明确,避免出现商家随意收集用户人脸信息的情况,或不刷脸就不提供服务”的霸王条款。

在调查中还发现,多款APP还存在着随意收集人脸数据信息的情况。

大量人脸照片为何几毛钱价格被售 第2张

随着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无论是注册账户还是金融支付,仅凭“刷脸”就可以轻松搞定。

相比起传统的密码登录,人脸识别最大的优势在于简单快捷,这样的“优势”,对于不法分子来说同样成立——与破解用户密码相比,获取人脸信息数据无疑要简单得多。为了防止人脸信息被盗用,很多网络平台都启用了动态识别机制,没想到,“照片活化”工具应运而生。通过这种工具,简单的人脸照片,可以被修改为执行“眨眨眼、张张嘴、点点头”等操作的人脸验证视频。

人脸数据、“照片活化”工具在网络平台待价而沽,甚至还附带有全套操作教程,这样的局面令人细思极恐。人脸信息时刻暴露在外,如果轻易被人窃取和滥用,意味着个人权益随时可能遭受侵害。在严厉打击人脸数据犯罪的同时,网络销售平台同样应承担相应的责任。通过关键词搜索,媒体记者轻易找到了大量出售人脸数据和“照片活化”工具的店铺,网络交易平台的常态化监督管理体现在了哪里?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网络交易平台有必要扎紧制度的篱笆。

身处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毋庸赘言。黑色产业链中兜售的人脸数据不只是单纯的照片,而是绑定了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号等一系列敏感数据的“资料包”,是谁将个人信息打包销售?有卖家透露,自己售卖的人脸信息来自一些网贷和招聘平台。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当越来越多商家“理直气壮”搜集人脸数据的时候,商业应用的原则和边界在哪里,个人信息应该如何保管和保护?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那么,在商家纷纷热衷于采集人脸数据的过程中,是否满足“合法、正当、必要”的基本条件呢?答案似乎不容乐观,因为有些采集并无必要,有些悄无声息地采集甚至连“合法”和“正当”都无法满足。

2019年8月,AI换脸应用“ZAO”一度刷爆了朋友圈,随后很快无疾而终。究其原因,大张旗鼓搜集人脸数据的做法,引起了公众对这一技术的恐惧和反思。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或明或暗采集人脸数据的商家越来越多,如果不能明确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边界和管理责任,如何避免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沦为待价而沽的商品?从这种角度来看,网络黑产的泛滥既是对加强网络监管的提醒,同时也是对明确人脸识别技术法律边界作出的警示。

大量人脸照片为何几毛钱价格被售 第3张

明年将施行的《民法典》,对自然人个人信息的范畴进行了专门说明,生物识别信息被纳入其中。除此之外,正在制定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和数据安全法,也应对人脸等生物特征信息的保护作出安排。谁能收集人脸信息、需要遵循什么原则、满足什么条件、如何进行数据管理、承担责任追究……这一切,都需要明确的说法。无论如何,个人生物信息都不能沦为任人撕扯的“唐僧肉”。

人脸识别技术方兴未艾,只有确保其健康发展,才能使人感受到“科技使生活更美好”,而不是陷入焦虑和恐慌。

如何防范“丢脸”的困境?

对此, 深圳市政协委员徐先林建议,司法部门和政府应重视对生物识别信息的保护,建立人脸识别网络和信息安全监管体系,鼓励政府与人脸识别龙头企业合作推进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建立个人影像数据管理机制,强化网络安全保障。

360城市安全集团视觉科技CEO邱召强也表示,当前用户非常关心人脸识别的安全问题,包括个人隐私问题。对于整个行业来说,人脸识别技术厂商有义务配合公安、科委、研究院等部门制定行业标准,指导行业规范;而对于企业自身来说,人脸识别安全是更系统的问题,需要实现终端、传输、平台三位一体的安全防护。

例如,可在终端上对算法和模型进行安全芯片固化加密,防止黑客攻击,在设备与系统通讯过程中,要采用白盒加密,确认传输过程中不被拦截破解。终端系统与后台软件需要定时定期地进行安全漏洞攻防检测,终端设备不留照片,只留特征码。

同时,厂商还需要对终端系统、服务平台、操作系统进行漏洞和补丁的及时升级。终端设备要具备双目防伪活体检测算法,防止照片、3D模型、“挖鼻挖眼”照片、视频流等防伪攻击。邱召强表示,针对人脸识别科技的安全问题,作为一家安全公司,360也希望能为这个行业注入“大安全”的基因

广告

膳食养生
保健按摩
人群养生
养生常识
生活百科
中医
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