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 > 生活百科 > 4.3亿年前混翅鲎化石在我国被发现

4.3亿年前混翅鲎化石在我国被发现

来源:可可女性网    阅读: 2.71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4.3亿年前混翅鲎化石在我国被发现,恐鲎体型较大,体长可达近一米,其第三对附肢上有密度较高的硬质长刺,后体及尾部似蝎。4.3亿年前混翅鲎化石在我国被发现。

4.3亿年前混翅鲎化石在我国被发现1

29日,交汇点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中外科研人员在华南地区发现志留纪(4.3亿年前)的混翅鲎(hòu)化石,体长可达近一米。因其形似蝎子,故俗称为海蝎。科研人员将这一新属新种命名为秀山恐鲎。此次发现填补了混翅鲎类在中国的空白,乃至整个冈瓦纳大陆的空白。

4.3亿年前混翅鲎化石在我国被发现

据中科院南古所研究员王博介绍,板足鲎是生存于古生代的一类重要的节肢动物,是现代蛛形纲的近亲。因其形似蝎子,故俗称为海蝎。板足鲎最早出现于奥陶纪(距今约4.8亿-4.4亿年),

在志留纪(距今约4.3亿年)达到了多样性的巅峰,之后走向衰落,于二叠纪末全部灭绝。板足鲎以其独特的外形而备受人们关注,是志留纪的“明星动物”。同时,板足鲎生态多样性高,在海洋、淡水、陆地等多种生态环境中均占有一席之地,是人类了解古生代生态环境变迁的重要媒介。

混翅鲎是板足鲎目下的一个科级分类单元,混翅鲎附肢极易辨识,第三对附肢上有长刺,形态夸张,被认为可用于固定猎物,是混翅鲎较强捕食能力的体现。然而,与其较高的曝光度相比,学界一直以来对混翅鲎缺乏深入了解,已报道的混翅鲎共两属四种,均依据来自志留纪劳俄古陆的少数化石标本建立,且近八十年来一直没有发现新的类群。有限的化石极大限制了科研人员对该类群形态多样性、地理分布和演化历史的了解。

南古所硕士生王晗说,这块化石是团队合作者在重庆发现的,当时它和其他鱼化石混在一起。“海蝎化石在中国比较罕见,不仅数量少,还经常都是碎片,很难鉴定,但我们这次发现的数量较多,化石质量也很高。”她说,混翅鲎的附肢形态夸张,具有很多长刺,辨识度高,非常有特点,加上化石保存比较完整,所以科研人员当即就确认这是一类很奇特的海蝎。

此后,科研人员回到实验室,经过清修、拍照、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等程序,确认他们发现的是一类新的混翅鲎,并将其命名为秀山恐鲎。

4.3亿年前混翅鲎化石在我国被发现 第2张

科研人员从化石判断,恐鲎体型较大,体长可达近一米,其第三对附肢上有密度较高的硬质长刺,后体及尾部似蝎。化石保存完好的附肢,以及生殖附属器、尾部、体表纹饰等特征,为混翅鲎科形态多样性讨论提供了诸多新证据。科研人员认为,华南地区志留纪早期的浅海地区尚未发现大型捕食性动物,而恐鲎作为具有捕捉“利器”的大型节肢动物,极有可能在这一环境中扮演着顶级捕食者的角色。研究成果近期将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

4.3亿年前混翅鲎化石在我国被发现2

早在19世纪中叶,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了地球上地质记录的“缺陷”。他在《物种起源》中准确地指出,除非条件恰到好处,否则生物其实很难作为化石被保存下来,即使是那些存在骨骼和贝壳的生物也是如此。

他还认为,“没有一种完全柔软的生物能被保存下来”。

然而关于后者,他的话“说早了”。在《物种起源》出版后的一个多世纪,人们更努力地搜寻着化石。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保存软体生物是可能的,甚至一些看似最脆弱的生物也出现在了化石记录中,比如水母。

但是,动物身体精细的解剖结构呢?比如它们的'脑、内脏或者其他器官,这些也能变成化石被保留下来吗?

这些化石记录其实非常罕见。但近日发表在《地质学》期刊上的研究展示了一只古代水生节肢动物,也就是一种肢体分节的无脊椎动物,它精巧的脑部是如何被保存下来的。

4.3亿年前混翅鲎化石在我国被发现 第3张

(A) 美国伊利诺伊州马宗克里克发现的鲎化石标本,它拥有保存完好的脑。(B) 化石脑特写,即图(A)中方框位置。(C) 鲎的重建,包括脑的位置和解剖学细节。图片来源:Bicknell, R。 via UNE

研究人员在美国发现了一只3.1亿年前的鲎(Euproops danae),其脑部几乎完好无损,它也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中枢神经系统保存完好的节肢动物化石之一。

有关史前动物的软组织的化石记录其实非常有限,尤其是像脑部这样精巧的器官。目前,我们对史前节肢动物脑的大部分了解主要来自两种关键类型的化石沉积,分别是琥珀和伯吉斯页岩这类岩石。

琥珀是一种树皮渗出的树脂化石,它能捕获很多种生物。被困在其中的个体通常以节肢动物为代表,比如各种昆虫。在著名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琥珀就是一种非常关键的化石。

这些化石保存了大量令人难以置信的解剖细节,甚至能够包含一些动物行为的细节,这主要是因为生物往往在一瞬间被困在树脂中,之后就几乎不会腐烂。

通过复杂的成像技术对琥珀化石进行研究,古生物学家可以在极小的尺度上了解微小的节肢动物脑部的三维特征。然而,目前琥珀中发现的最古老的节肢动物只能追溯到三叠纪,也就是约2.3亿年前。

4.3亿年前混翅鲎化石在我国被发现 第4张

一块约有2300万年历史的墨西哥琥珀,里面有一只蜈蚣和一只蚂蚁。|图片来源:Greg Edgecombe via UNE

伯吉斯页岩这种类型的沉积则更古老,时间上来说大约在寒武纪,通常在5亿至5.2亿年前。它们中包含着大量保存完好的海洋节肢动物。

这些化石非常重要,因为它们代表了一些最古老的动物,可以告诉我们有关它们的起源以及最早的进化历史的故事。这些动物的残骸主要以碳膜的形式保存在泥岩中。

4.3亿年前混翅鲎化石在我国被发现 第5张

来自中国云南的寒武纪节肢动物昆明澄江虾(Chengjiangocaris kunmingensis)化石及重建。在化石中保存有珠状的腹神经索。|图片来源:Javier Ortega-Hernández via UNE

这类化石形成的过程实际上始于风暴引发的泥流,这些泥流突然席卷而来,毫无招架之力的动物很快被埋在了低氧环境的海底。随着时间的推移,泥变成岩石并受到挤压,动物则被深深地烙在了岩石里。

许多伯吉斯页岩类型的节肢动物标本很好地保存下了动物内脏,尤其是肠道。但还是很少能看到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部分,比如视神经、腹神经链或者脑。

而这项新研究中的化石则表明,节肢动物的脑能够以完全不同的方式保存。

这个鲎的标本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州举世闻名的马宗克里克沉积。这里的化石被保存在一种被称为菱铁矿的碳酸铁矿物的结核中。

一些来自马宗克里克的动物,比如诡异的“塔利怪物”,它们的身体完全是柔软的。也就是说,这里一定具备某些特殊的条件来保存它们。

4.3亿年前混翅鲎化石在我国被发现 第6张

研究首次发现了马宗克里克的动物是如何被保存下来的。首先这离不开菱铁矿的快速形成,这些菱铁矿在很短时间内将动物的全身完全埋葬。除此之外,菱铁矿在动物内部的软组织分解之前,就迅速包裹住了它们。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标本中,鲎的脑部被一种叫作高岭石的白色黏土矿物复制了下来。这种矿物质铸型可能是后来在脑腐烂很久之后,在它留下的空隙中形成的。研究人员表示,如果没有这种引人注目的白色矿物,他们可能永远不会发现这个部位。

4.3亿年前混翅鲎化石在我国被发现 第7张

事实上,解释古代节肢动物解剖结构的最大挑战之一是,许多动物缺乏可供比较研究的现代近亲。但幸运的是,鲎可以与4种现存的鲎进行比较。

如果将这一化石的神经系统与现代的一种鲎(Limulus polyphemus)的神经系统进行比较,不难发现,尽管它们生活的年代相隔3.1亿年,但在这两个物种中都出现了相同的结构。

4.3亿年前混翅鲎化石在我国被发现 第8张

化石照片(A)及脑部手绘示意图(B&C)。和现代鲎(Limulus polyphemus)物种的脑(D)相比,可以发现很多相似之处。|图片来源:(A-C) Russell Bicknell; (D) Steffen Harzsch via UNE

在两者的神经系统中,眼睛与附肢的神经排列可以“对得上号”,其中央都有相似的空腔,让食道穿过。

揭开这些特殊标本的细节,让古生物学家难得有机会真正一瞥远古的历史。它同样增进了我们对早已灭绝的动物的生物学和进化的理解。

看来,达尔文也不必对化石记录那么悲观。

广告

膳食养生
保健按摩
人群养生
养生常识
生活百科
中医
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