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 > 生活百科 > 夏天有什么降温的方法

夏天有什么降温的方法

来源:可可女性网    阅读: 7.29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夏天有什么降温的方法,进入六月份后,就要注意高温天气了,防暑降温很重要,在夏天人体必须通过汗液保持恒定的体温,在户外工作要带好防护设备,以下详细介绍夏天有什么降温的方法

夏天有什么降温的方法1

防暑降温方法有哪些

1、窗帘

在中午阳光强烈的时候,一定要档上窗帘。屋外的强烈阳光会照射进来,减少屋内的水分,和凉气。早上的时候很凉快,所以不用遮,而中午,下午的时候就一定要记得档上窗帘。

2、室内植物绿化

阳台庭院绿化,栽树种花,不仅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且有调节小气候的作用,会使空气清新、凉爽宜人。因为绿色植物既能遮阳,又通过叶面蒸发水分达到降温作用。

3、合理启闭门窗

如果在早晚凉爽之时开启门窗通风,让空气流通,而在白天尤其中午将门窗关闭,以隔绝室外热空气的侵袭,并拉上浅色窗帘,阻挡阳光,反射热幅射,就能使居室变得较为凉快。

4、多喝水

在炎热的天气里,你或许想要一杯冰镇啤酒。最好少喝酒,因为酒精可能导致身体缺水。矿泉水或低糖汽水是更好的选择。此外,咖啡或是可乐等含有咖啡因的饮料也尽量少喝,它们都会增加体内的代谢热量。

5、夏季室内色彩合理搭配:在夏季时分,可以将屋内的摆饰换上清爽舒适的颜色,例如淡绿、浅白或是浅黄等浅色系色彩,让屋子呈现一片平和的视觉享受,没有笨重的颜色打扰心灵,视觉上就会带来莫大的舒畅和清凉感。

夏天有什么降温的方法

夏季室外如何防暑降温

1、做好防晒措施

室外活动要避免阳光直射头部,避免皮肤直接吸收辐射热,带好帽子、衣着宽松。出门要做好防晒工作,戴太阳镜、遮阳帽或使用遮阳伞。

2、合理饮水

每日饮水3升至6升,以含氯化钠0.3%—0.5%为宜。饭前饭后以及大运动量前后避免大量饮水。

3、备好药品

进行长时间的户外运动时,要准备好防暑药品,包括:藿香正气、十滴水、仁丹等等。中午至下午14时,阳光最充足的时候,尽量不要呆在户外,有条件的可适当进行午休。

经常洗澡,或利用身边条件适当降低体温,防止身体的水分过分蒸发。空调温度不要开设过低,如果室内外温差太大,也会导致中暑的发生。

夏季防暑降温要注意什么

1、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保证足够的睡眠以保持充沛的'体能,并达到防暑目的。

2、科学合理的饮食。吃大量的蔬菜、水果及适量的动物蛋白质和脂肪,补充体能消耗。切忌节食。

3、少吃多餐:一顿饭吃的东西越多,为了消化这些食物,身体产生代谢热量也就越多,特别注意少吃高蛋白的食物,它们产生的代谢热量尤其多;

4、少吃辛辣食物:医生认为,尽管大热天里吃这些东西难以想象,但辛辣食物可以刺激口腔内的热量接收,提高血液循环,导致大量出汗,这些有助于降低体温;

5、避免剧烈运动:剧烈活动将激活身体能量,增加内部温度;

6、凉水冲手腕:每隔几小时用自来水冲手腕5秒,因为手腕是动脉流过的地方,这样可降低血液温度。

夏季防暑降温吃什么好

1、喝汤

人出汗越多,消耗的体液就越多,喝汤不仅能及时为身体补充水分,又有利于消化吸收。绿豆酸梅汤、山楂汤、金银花汤等,都是平日里常见的消暑汤。

2、饮茶

温茶能降低皮肤温度1—2度,而冷饮只能让口腔周围变冷。饮茶会让人感觉清凉舒适,渴感全消。而喝冷饮的人,周身不畅,渴感未消。高温作业者,如能在温茶中适当加点盐,以弥补出汗过多而丢失的盐分,对预防中暑更有效。

3、水果

水果汁多味甜,不仅生津止渴,还能清热解暑。西瓜味甜汁液多,绝对是清暑解渴的首先。香瓜、黄瓜洗净之后生食,或制作成果汁,都有很好的清热解暑作用。

4、青菜

天热湿气重,人们都喜欢吃清淡味鲜而不油腻的食物,而青菜既有这种特点,又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元素。所以,应尽量多吃青菜,如各种豆类、瓜类、小白菜、香菜等。既可以凉拌生吃,也可放少许瘦肉丝炒熟吃。

夏天有什么降温的方法2

1、白天尽量避免或减少户外活动,尤其是10-16时不要在烈日下外出运动和劳动。

2、不宜在阳台、树下或露天睡觉,适当晚睡早起,中午宜午睡。

3、室外劳动时应戴上草帽,穿浅色衣服,并且应备有饮用水和防暑药品,如感到头晕不舒服应立即停止劳动,到阴凉处休息。

4、浑身大汗时,不宜立即用冷水洗澡,应先擦干汗水,稍事休息后再用温水洗澡。

5、空调温度应控制在26~28℃,室内外温差不要超过8℃。空调运作时,尽量避免送风口冷风直接吹着头部或长时间对着身体某一部位吹。定时打开门窗,通风换气。

6、避免皮肤被蚊虫咬伤、开水烫伤等,预防因气温高、细菌繁殖加惴而造成的感染。

7、注意饮食卫生。要多饮水,每日补充2000毫升以上的水,以温淡盐开水或茶水为主,兼食瓜果和新鲜蔬菜。

8、要静心度夏,遇事戒躁忌怒,安心调养,怡然自得。

夏天有什么降温的方法 第2张

高温天气的预防

1、要注意控制情绪

情绪的波动是诱发心血管疾病发作的重要诱因。情绪的激动会诱发血压升高,增加心脏的负担。

2、饮食

一定要注意避免暴饮暴食。炎热的夏季,本来身体需要的能量就要高于其它季节,由于暴饮暴食,会在局部时间增加消化吸收系统对血液和氧气的消耗增大,加重心脏的负担。应当尽量避免冰冷食物的刺激,冰冷的食物会刺激身体的应急反应,加重心脏的负担。

3、应当避免剧烈的运动

本来心脏就要为抵抗高温而工作,如果这个季节再剧烈运动,就会使得心脏的负担超过正常的负荷,容易引发心脏疾病的发生。

4、休息

一定要安排好休息,保证有充足的睡眠。睡眠是身体的最好休息方式。炎热的夏季,由于闷热,睡眠会不足,使得身体一直处于工作状态,加重心脏的负担。所以夏季最好保证每天8小时的充足睡眠。

高温天气注意事项

1、口渴后不宜狂饮。劳动和运动大量出汗后,不宜大量饮用白开水,应适当补充些淡盐(糖)水,因为大量出汗后使人体内盐分丢失过多,如不及时补充盐分,则使体内水、盐比例严重失调,导致代谢紊乱。

2、出行躲避烈日,中午尽量不要外出。如必须外出,宜穿宽松透气性好的浅色衣服,并戴防护眼镜和遮阳帽。高温酷热天气,不论在户外从事什么活动,都应放慢速度。

3、有条件的情况下,每隔几小时用自来水冲洗手腕等部位,可物理降温。睡前,用略低于体温的温水冲澡,保持身体清洁、舒爽,有助于睡眠。我们最好养成午间小睡的习惯,一般半个小时左右为宜。

4、夏季对人体毛孔张开,过多出汗,容易引起脾胃功能失调,造成食物消化不良。吃些凉性蔬菜,有利于生津止渴,除烦解暑,清热泻火,排毒通便。夏季上市的凉性蔬菜有苦瓜、丝瓜、黄瓜、番茄、茄子、芹菜、芦笋等。这些蔬菜正值旺产期,不妨经常食用。

5、夏季作业时,我们要加强防晒,涂抹防晒霜,并戴上草帽、太阳镜。室外作业后,切忌“快速冷却”,更不能冲冷水澡,避免出现热伤风等问题。我们还要备好藿香正气口服液、清凉油、风油精等防暑降温用品。

6、防紫外线窗帘能有效防止紫外线对皮肤的侵害,只要拉上窗帘,就能轻松营造舒适健康的家居环境。但如果经济条件有限,选择厚实、颜色深的普通窗帘也具有一定遮挡紫外线的功能。

7、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仁丹、藿香正气水等一定要备在身边。外出时的衣服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的织物,少穿化纤类的衣服,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

8、苦味食物中含有氨基酸、维生素、生物碱、甙类、微量元素等,具有解热去暑、消除疲劳等多种功能,苦味食品可促进胃酸的分泌,增加胃酸浓度,从而增加食欲。常见的苦味蔬菜有苦瓜、苦菜、蒲公英、艾草等。

夏天有什么降温的方法3

急性热致病(中暑)

按其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可分为3种类型:①热射病:其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可达40℃以上,可伴意识障碍、嗜睡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②热痉挛: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患者神志清醒,体温多正常。③热衰竭:主要表现为头昏、头痛、心悸、多汗、恶心、呕吐、皮肤湿冷、血压短暂下降,继而晕厥,体温不高或稍高。

慢性热致病

可致头痛、胃痛、心动过速、眩晕、恶心等不适。高温作业几年后可致高血压、心肌损害等。

中毒

有的高温作业可引发中毒,例如刷洗储油罐,罐内温度高达50℃以上,油气浓度高,急、慢性中毒事故屡有发生。

高温作业的防护措施

技术措施

采用局部或全面机械通风或强制送入冷风来降低作业环境温度。在高温作业厂房,修建隔离操作室,向室内送冷风或安装空调。进行工艺改革,实现远距离自动化操作。按照《高温作业分级》(GB4200-2008)中的方法和标准,对本单位的高温作业进行分级和评价,一般应每年夏季进行1次。

夏天有什么降温的方法 第3张

管理措施

宣传防中暑的知识。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开最高气温。轮换作业,缩短作业时间。

保健措施

高温作业人员每年进行一次体格检查,对患有高血压、心脏器质性疾病、糖尿病、甲亢病和严重大面积皮肤病者,应予调离。合理供应含盐饮料,补充盐分、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加强高温作业工人的营养。因高温作业时机体代谢加强,营养素消耗增加,所以要加强补充营养,同时注意饮食制度。主食不宜放在工作时间内进食,在未上班前有足够的饮食量,主要膳食应放在工后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后给予。

合理安排作息制度。根据工艺过程安排作息制度,在8小时劳动过程中,为减少生理反应的紧张程度,可采取小轮班制度,缩短持续劳动时间,做到勤轮换。要创造良好的休息场所,要求休息室内有隔热设备,且通风良好,室内温度一般在30℃以下为宜。

加强个人防护。高温作业工人的工作服,应以耐热、导热系数小而透气性能好的织物制成。此外,应按作业需要不同,供给工作帽、防护眼镜、面罩、手套、鞋盖和护腿等个人防护用品。

广告

膳食养生
保健按摩
人群养生
养生常识
生活百科
中医
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