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 > 生活百科 > 讨厌父母过年不想回家

讨厌父母过年不想回家

来源:可可女性网    阅读: 2.72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讨厌父母过年不想回家,不回家过年是近几年最热门的话题,尤其是对90后来说,回家过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其实大部人不想回家过年的原因都差不多,以下讨厌父母过年不想回家。

讨厌父母过年不想回家1

每到过节过年,我的心情就会很复杂。

小的时候,爸爸很少回家,记忆中为很少见到爸爸,难得回家一次就是父母吵架。原因很简单,爸爸在外面组建了一个小家庭,生育了一个男孩。奶奶、没有血缘关系的爷爷虽然住在同一个村子,但没有关爱、糖果,有的就是隔三差五来家里破口大骂,甚至带着同母异父的小叔对妈妈动手(想要宅基地、房子)。打的妈妈无处躲藏,甚至连我和小自己3岁的妹妹也不放过。记忆中太多毒打的经验。

讨厌父母过年不想回家

很多时候我想要保护妹妹与妈妈,心想:打完我,他们累了,就不会打妈妈跟妹妹了。等我再长大,他们来滋事,我还有动手打架两败俱伤的记录。为此,我对爸爸的怨气更重,我爸爸外姓人(被奶奶带来这个村子),不保护我们母女三人、自己组建家庭就算了,时常听闻我们母女三人挨打受气,也置之不理。我和妈妈说“妈,咱们讨饭吧”。妈妈抱着我和妹妹痛哭。在长大之后,我理解了妈妈的付出,为了让我们姐妹有地方住,有学上......。明白这些之后,那时候心里暗自发誓,只要大学毕业,就要带着妈妈、妹妹彻底脱离这个家庭。

我非常看不起爸爸。身为家里的男人,不能保护家人,却只会伤害家人,是最让人不齿、最可悲的行为。

后来,我高三的时候,爸爸突然回家了,生意失败了,他的小家庭散了。一无所有的爸爸,回到了村子。我怎么也想不明白,身为农村妇女的妈妈何等仁慈、何等胸怀,放下过往,和爸爸一起种地、经营养猪厂。自此以后,我更加不愿意回家,但更心疼妈妈。

上了大学后,我做到了自己许下的承诺,每到假日,看着室友同学忙着打包行李回家,我完全不为所动,一则省钱,二则很享受一个人的自由和清静,窝在小小的宿舍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快乐地不得了。

随着爷爷奶奶年纪变大,再也打不动妈妈;多年不回家的爸爸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开始学着关我们母女三人,妈妈也劝我:“你爸爸有点改变了,偶尔回家吧!”我仍然恨,仍然不愿见到爷爷奶奶、爸爸。

讨厌父母过年不想回家 第2张

大二的时候,爷爷不在了。小叔不愿意赡养年事已大的奶奶,妈妈就把奶奶接了回来。为此,我和妹妹坚决反对。妈妈怎么会轻易原谅他们,那些过往承受的身心痛苦,凭什么就这么云淡风轻的一笔勾销?完全无法接受这个想法。直到自己组建家庭,才明白,妈妈的举动,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

搞不清楚是距离冲淡了冲突,还是岁月带走我讨厌的至亲身上暴戾之气。过年,我通常会硬着头皮回家,看到奶奶、爸爸在院子的椅子上晒太阳,爸爸起身问我“吃饭了吗?”,我轻声应允,径直走向妈妈,我内心告诉自己,至少是个平静的开始,我对你们没感情。这么多年的生疏需要一些时间去蕴酿回温。

有的时候,原谅至亲是困难的。因为,好像原谅了,就代表着:自己的苦痛再也没人看到了。更深更深的痛,是那个内心深处,其实一直期待有完整家庭爱的孩子。

面对曾无数次让自己失望的至亲,更不能放下的心情是。原谅,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管是为了自己,还是别人。

但是,原谅与否,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别人可以替我们决定的事。毕竟,只有我们自己,才最懂得自己的痛苦与伤。

或许,先从尊重、理解自己的苦痛开始。能开始心疼、怜惜自己,了解自己的伤,我们才有机会疗愈这些伤痛。那时,也许我们才有能力,用自己的速度——放下过往,往前走。

读研、工作、成家之后,加上妈妈反复劝解、以身示范,持续良性的互动,让我和妹妹放下对至亲的冲突和紧绷,以正常的心情面对至亲,给彼此一个机会重新开始,然后打开心胸释出善意。

我明白这是一辈子的家庭功课,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经营,无法单靠一时的修复重建就可以让一切回到原点,因此不过度期望让感情产生反效果,也没有预设时间表给奶奶、爸爸压力。

讨厌父母过年不想回家 第3张

中国人情感过于隐藏内敛,许多无法说出的悔恨与原谅,我很感谢妈妈,是她让这个家能团聚,我和妹妹没有放弃这一段亲情。也正因为有这一段开始,在奶奶活着的最后一段时间里,能温柔的被陪伴,也希望借着这一段我的往事,大家能找到修复亲子感情、家庭关系的勇气,没有留下人生的遗憾。

讨厌父母过年不想回家2

不要责怪那些过年不想回家的人

昨天是中国农历的小年, 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还有一周的时间就要开启新的一年。

年关愈近,熟人见面,必问:“过年回家吗?”“去哪儿过年?”

有人回,有人不回。回,是为了父母、孩子、爱人,为了全家的大团圆。

不回,有方方面面的原因,有些原因能说出口,有些原因憋在心中口难开。

讨厌父母过年不想回家 第4张

家,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一个温暖的地方,然而有这样一部分人,过年不想回家,也最怕过年。

不想回家,来自灵魂深处的不想回,无聊的事情重复了一年又一年。

回去的原因只有一种:

因为爱,做个归乡的游子,长途跋涉只为见你一面。

不想回的原因千千万万,有人不能回,有人不敢回,有人不想回,背后大都藏着一段心理故事。

讨厌父母过年不想回家 第5张

中国的原生家庭,存在着一种奇怪的共生关系,即:

为他人而活的我们与为了我们而活的他们,我不是为了我自己活着。

我们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些被人“伤害”的情节,这些伤害或大或小,都在我们心里多多少少留下了烙印,成了某一段时间里迈不过去的坎,有时候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却给了我们最痛苦的伤害。

这是典型的'原生家庭假期综合症,一到放假前就魂不守舍、做事没有效率、情绪不稳定,内心像是热锅上的蚂蚁。

原生家庭有问题的人多数都不是太想回家。

也许不是所有的家都叫家,上一辈的矛盾,对子女的不公、父母感情不合、亲戚虚伪势利、家庭的变故、两代人观念的脱轨,这种种都阻挡了我们回家的脚步。

讨厌父母过年不想回家 第6张

曾经看过一个网友道出不回家的原因:

既没有足够的实力颠覆家里的那片世界,也不想忍受那个世界。时候没有能力选择,长大以后依然无法改变。以为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的矛盾会淡化,以为这次会不一样,然而还是什么都没有改变,反而加深了情绪的不愉快的记忆和经历。

隔着屏幕,我都能感受到原生家庭对这位朋友的影响,“原生家庭”这四个字,似乎天生就带有一种疼痛感,那是一种我们无法自行选择的痛,而它带来的那些创伤或许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治愈的。

一项关于原生家庭创伤的普及程度和类型方式的调查表明,18-29岁年龄段的人群里,有81.8%的人都表示曾经遭受过家庭带来的创伤,且大多数源于父母。

有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当父母自顾自的宣泄着自己的坏情绪时,有可能已经给孩子的人生埋下了不好的种子。

越长大越明白,童年对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越长大越觉得,自信是最难追寻的。

生活中值得嫉妒的人寥若晨星,命运悲惨的人却比比皆是。

曾经到我们这咨询室的朋友,通过空椅子对话的心理技术。

来访者说出了这样的一段话话:

”通过你的言行我知道,我让你很失望,你很不满,我没有给你脸色贴金。

当我在外面打拼的时候,当我很受伤的时候,需要的是家人的安慰,而家人和亲戚势利的脸色让我很伤心。

别人的家是避风的港湾,我的家却和外面一样冰冷。

外人的冷漠,天经地义,家庭的寒冷,却让我彻底寒心。

当说完这些,来访者痛哭流涕,有家难回,有家不想回,对于一个在外漂泊的游子来说,心里像是五味杂陈。

讨厌父母过年不想回家 第7张

想起了多年前周杰伦的一首歌:《爸,我回来了》

我听说通常在战争后就会换来和平为什么看著我的爸爸一直打我妈妈就因为喝醉酒 他就能拿我妈出气我真的看袜下去 以为我较细汉 哼从小到大只有妈妈的温暖为什么我爸爸还那么凶如果真的我有一双翅膀 两双翅膀随时出发 偷偷出发我一定带我妈走 哈从前的教育别人的家庭 别人的爸爸种种的暴力因素一定都会有原因但是呢 妈跟我都没有错亏我叫你一声爸“爸,爸我回来了”

讨厌父母过年不想回家 第8张

远赴大城市工作和生活的人,对「回家」充满矛盾。

每年过年都会听到类似的言语,我对故乡的爱只有三天,其实,现在连三天都很难保证了。

家乡变成搁置在一二线城市里拼命上升的人群头上一盆「永恒的冷水」,理想、成就、价值观、正义、优雅……

这些东西让人觉得自己在城市里活得像个人样,但在故乡和父母的评价标准里,却换来担忧和责备。

“如果原生家庭过得好,谁会义无反顾逃离?

谁不想有个温暖的家,可还不是被逼的,每一次不想回家过年,都是逃离。”

讨厌父母过年不想回家 第9张

童年时期一个良好的生长背景、有爱的家庭环境、和谐的夫妻关系,能塑造一个人健全的人格,和应对处理任何事物的能力、及强大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

而拥有不幸童年的人,长期处在一个缺爱或压抑、放纵的环境,难以长出健全的灵魂,他往后的一生都会用在去努力修复治愈和填补童年的不幸。

许多人抱着想改变原生家庭的态度与家人频繁的交流,每次得到的是更多的痛苦情绪体验。

要知道,改变自己比改变他人容易得多,正确面对自己因原生家庭而产生的问题并尝试解决,做自己的主人,才能逐渐脱离被原生家庭影响的命运。

如果说,童年创伤的本质是“过去总是存在”,即昨天发生的事情永远侵入今天的思想,那么将过去与现在分离,就是一种治愈创伤的有力措施。

我认为,每个原生家庭的确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都起了决定性的因素,不论好与坏,原生家庭都造就了现在的我们。

但是想作为一个个体去成长,必须得拎得清。每个父母,也许自身带着原生家庭的阴影,希望能够警醒自己,不要让自己经历的悲哀再延续到孩子身上。

孩子的人生,不应该沦为自己原生家庭的牺牲品,孩子不是你炫耀的工具。

讨厌父母过年不想回家 第10张

孩子长大以后,多数为了当年父母的期待。

很多人一辈子都在为童年而奔跑。

当我们能看见雄伟的闪点,我们已远离了山;

当我们能看到辽阔的大海,我们已远离了海。

当我们抽离出来正视自我,才能真正发现原生家庭对一个人原始的影响,

逃不出这两类:我继承的,与我反叛的。

原生家庭是我们人生的起点,绝不是终点。

当一个人对原生家庭一直充满着抱怨、憎恨、冷漠等情绪时,那将无法过好自己的人生。

这份原生家庭的情结,有时候会在配偶身上投射我们的匮乏,从朋友、从周围的关系上去投射我们想要得到的归属感,通常到最后都是两败俱伤。

所以根源是跟父母联结,归属感就不会是问题,真的很奥妙。

这个联结是很重要的,你会因此对你自己有信任跟接纳。

讨厌父母过年不想回家 第11张

当你接纳自己、信任自己的时候,你才敞开自己,打开心去做你喜欢的事情,才能够去经历真正的生命,而不是在重复找归属感、安全感。

这是很折磨人的,因为你找不到,所以你就会在那里受苦。

如果我们能够看清楚,停止这种找寻安全感的模式,我们会少走很多冤枉路。

原生家庭会让你走一些弯路,但不妨碍你再次回到正轨;

它可能会让你感到不幸福,但也可能是你幸福的来源。

讨厌父母过年不想回家 第12张

若想获得自由,必须完全接受“真实的父母”,即使对于曾受过虐待的孩子。

仇恨和报复有很强的束缚力,而若我们爱谁,谁就会还我们自由。

谁想得到幸福,就必须以告别自己的童年心灵作为代价。

新的一年,希望我们都有给自己一个家的能力,终有一天,我们都想回家过年,希望他们都在。

希望原生家庭不好的人,也能有一个好的未来,我们靠不了别人,只能去改变自己未来的生活。

即使长大注定着隔阂和分离,但爱和眷恋,永远都存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隔空给你一个大大的拥抱,但愿“爱的力量”会使你感到温暖!

讨厌父母过年不想回家3

过年不想回家就是因为讨厌回家

一到春节将近,街头就响起了“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等无处不在的循环魔音,让无数恐归族心烦不已。

他们有的怕被逼婚,一听到父母的唠叨就头疼不已;

有的怕被攀比,受不了在觥筹交错中刀光剑影;

有的怕亲戚们的口水,想躲避没有界限感的唇枪舌剑肆意纵横。

但事实上,这都是表面的原因。

过年不想回家,就是因为讨厌回家。

因为讨厌回家感受到的社会性压力。

归根到底,是因为这类家庭关系本质上先天不足,并不令人愉快。

正如一个朋友对我说的:家庭,才是最伤人的地方。

---我不知道她是从哪听来的。

恩,我想讲一讲控制性人际关系以及普遍的社会性压力对人的负面影响。

讨厌父母过年不想回家 第13张

1、

从前有个石猴,无父无母,天生地养,从一块石头中凭空蹦了出来。

是的,它就是悟空。

它虽然没有父母,但却有个师父。

它学成下山之际,它的菩提师父一看这是个不安分的,生恐它日后捅了娄子连累自己,于是不许他对外人提及自己是他的师父,断绝了师徒关系,了结了这一点名分上的牵连和因果。

这个,是师父拉黑了徒弟。

而人都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都有一段割舍不掉的血缘,这个因果很大,足以束缚人的一生。要想解决这层因果,那是很难的。

2、

从前有个超能儿童,身上有 X基因,他妈怀了他两年才生出来,一生下来见风就长,三头六臂能力非凡。

是的,他就是哪吒。

他是个不招父亲待见的孩子,因为孕期太长带累了母亲,从生下来就被父亲认为是祸端孽障。

他爸虽然是李刚--不,李靖,是镇守大将,但并不看护着他。

看他惹祸打死了龙宫太子,就想弄死他交待上面。

于是哪吒愤恨之下,割肉还母,剔骨还父,以身死道消,了断因血之缘。

这个,是孩子拉黑了父母。

问题中的男主角,以一封万言书做了同样的事,彻底了断亲缘,割裂因果。

一些道学者认为这个神话故事悖逆人伦,荒谬无道。

而我当初看到这一故事,心有所感,并不以为哪吒大逆不道,而是心生同情。

先不谈这个,我们再讲一个历史故事。

3、

从前有个春秋霸主,他的名号叫郑庄公。

他最著名的事迹,被编进了语文课本,篇名为《郑伯克段于鄢》,讲了他收拾他弟弟巩固权位的故事。

他妈武姜,因为生他的时候难产不喜欢他,而宠爱他的弟弟叔段。后来一直不想让他当太子,直到他继位还在后面和他弟弟阴谋推翻他,可惜脑子不够,被阴险多谋的他反杀了。

据记载,对于母亲的行为郑庄公非常生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与她见面。”过了一年多,郑庄公又后悔自己说过的话,很想念母亲。大夫颍考叔向庄公献礼,庄公赐给他食物。考叔说:“我有老母,请您把食物赐给我的母亲吧。”庄公说:“我也很思念我的母亲,但又不能违背誓言,怎么办呢?”考叔说:“挖条地道到有泉水处,你们母子就可见面了。”于是庄公依照他的办法,终于见到母亲。此后庄公母子之间的关系大为改善。

这段记载真实性有待考证。

对于这个从未给予他爱的母亲,郑庄公是否还会想念,恐怕很难说。也可能只是为了政治影响而不得不圆回来的一个场。甚至只是后人杜撰以维护世道人心。

4、

前段时间,知乎上有个父亲把自己的女儿打到骨折。

原因是孩子早恋开房不听管教,把家长气的不行。

网上的意见,各自代入,各执一辞。

代入悲情父母的,认为打的好,不打不足以拨乱反正,觉得打断尾椎骨,也比流产早孕好。

代入被管孩子的,认为父母处理方式简单精暴,只会起到反作用,伤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中国人大抵认为管教孩子手段过激一点是应该的,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严加管教上清华。

但这个上了北大的孩子,北大是上了,却不认父母了。

讨厌父母过年不想回家 第14张

或者像去年那个bei大学生sa母案,积累下那么深的仇恨,更是惊吓了整个社会。

虽然这些都是个例,但这些极端事件难道其中就没有一些普遍性的原因吗?

我想是有的。

5、

无论何种看似美满的家庭,在长期的控制关系当中,都会积怨不少。

我想中国人于家庭中所受的压迫与扭曲,应该是比较普遍的。

这个可以理解,毕竟,天下愚蠢专制的家长居多,通情达理者少。而我们几千年以来的文化传统,也正是鼓励这种控制。即使是打着爱的名义,为你好的名义,也不能减轻其控制压迫性色彩。

而且中国人向来以孝治天下,将孝道赋予了实质性的社会道德约束力,极大的加强了孝的控制性力量。

不孝之人,在社会性压力下简直是人人喊打,签上这个不孝的标签,可以说是一辈子就完了。

直到今时今日,常回家看看已经立fa,孝道仍是维系这个社会运转的重要力量。

可以想象,这位北大留美学生如果不是在美国,光是发表这一万言书,基本上就人生完蛋。

一个巴掌拍不响,写万言书的儿子当然有自己的问题,但父母的问题,是我更关注的。

毕竟在这段关系里,无论是从小的培养,还是社会舆论的支持,他们都是强势方。

而孩子做出这样极端的举动,让人难以不怀疑其必有衷情。

有人说过鲁迅的一个故事,说他的儿子海婴小的时候吃丸子,吃了一口说是坏了就吐掉了,别人都吃的好好的,都觉得这孩子被惯坏了。只有鲁迅把孩子吐出来的丸子自己尝了尝,发现确实是坏的。之后鲁迅说了一句话:孩子总有孩子的道理。

物不平则鸣,我们听到这个万言书的故事,也应该先假定这个长大了的孩子也是真的吃到了一个坏了的丸子,忍不住想吐出来,而不是先入为主的认为他自己人品不好在说谎。

中国式家长,向来是推崇控制的。

所谓棍棒之下出孝子,虎妈鹰爸层出不穷。

而中国式的教育,也往往是控制性而非引导性的。

中国人的婚姻关系,很多本身就是扭曲的。这样的家庭环境当中的子女教育,也很难好到哪里去。

为什么说是扭曲的?

因为中国人很少有精神独立的,婚姻当中都是以互相独占互相控制为核心追求的。我们的很多男女结合在一起,并不是出于互相吸引互相需要,而是互相依赖互相纠缠。往往是离又离不开,过又过不好,穷形尽相,丑陋不堪。

这种控制表现在子女教育上,就是对子女意愿的无视,一味强压,打着为子女好的旗号,做着让子女非常反感的事情。

而所有的控制,都会激发人性恶。

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人天性喜欢按自己的意愿来主宰自己的行为,对于任何强迫,都是先天厌恶和抵抗的。

讨厌父母过年不想回家 第15张

6、

讲了几个故事,没有一个父慈子孝,父母和子女关系非常融洽的。

我们中国人,很多都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物品或附属,而没有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意志,并且值得被尊重。

这似乎是中国式亲子关系的核心症结。

我们的家长,总是觉得自己年纪大经验足,想用自己宝贵的多吃了几碗干饭或者吃的盐比子女吃的米多的人生经验为子女指点出一条金光大道。

我们暂且相信他们的人生经验是正确的,他们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好。

但他们在这种指点甚至是控制当中,并未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

你说这不重要?

那是完全不了解人性,也不尊重人的意志。

孩子们所做的人生选择,从现实利益来讲,很有可能是错的。但他们决不是傻子,他们所做的选择,必然是满足他们当下最迫切的核心需求的。

你不了解这一点,以你的立场来强迫他们按你的意志行事,那必然会被讨厌,会遇到反抗。

罗密欧与朱丽叶也罢,对抗家长的网瘾少年也好,不听话14岁去开房的问题少女也罢,他们不管多愚蠢且需要指点,他们所做出的任何行为,本质上是符合他们现阶段的核心需求的。

你觉得门不当户不对甚至有伤风化,但纪晓芙就要把自己的女儿叫做不悔。

如此而已。

一个真正爱孩子的家长,必须了解并且尊重这一点。

不管这个孩子是否已经成年。

虽然中国式家长,小时候逼着管着不让早恋,长大了逼着管着赶紧结婚生娃。

唯独没有真正尊重过孩子的个人意愿。

我承认大多数孩子也是傻的,懒的,需要被引导甚至是被管的。

但一切都需要限度。

大禹治水,靠疏不靠堵。

教育孩子,也应该是引导为主。

引导与管制的区别在哪里?

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孩子需求的正当合理性。

引导者承认孩子当前的行为选择是符合自己的立场和当下迫切需求的,只是因为经验和智慧不足,没有考虑长远利益。引导型家长会帮助孩子看到这些或者激发孩子其他方面的兴趣,而不是生硬的控制与打骂。

比如现在很多小孩被电视和电子游戏迷的不行,让家长头疼不已。这种情况,孩子当然是不理智的,类似于吸毒,但你单纯的打骂管教就好了吗?那只会收获一个仇视你、讨厌你的孩子。正确的做法,是用平和尊重的态度教育孩子,陪孩子干其它更有意思的事情塑造他的行为习惯,比如和你去户外玩耍等。

用负面情绪去管制,本身就是和人性相悖的。

人的意愿是不能不尊重的,这是无法商量的。

因为这是人活着最大的诉求与价值。

他的意愿可能是愚蠢和悖乱的,却是他真心想要的。

设想一个场景,你的女儿年纪轻轻,虽然已经成年,但未婚先孕,并且一定要把孩子生下来,你作为家长,百般教育引导甚至放下狠话无效之后,你该如何做?

我想,没有办法的话,你仍应该用爱来支持你的孩子,和她共度难关,一起捱过这生命中最艰难的时光。

没有爱与支持的理智,永远无法让一段亲密关系健康存在。

不管是亲子关系还是配偶关系,都是如此。

讨厌父母过年不想回家 第16张

7、

事实上,任何越界的社会关系,都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压力。

只要身处在复杂的社会关系当中,都会让人产生逃离的冲动。

法国有个高更,他说发现了自己内心的冲动是艺术,于是抛家舍业、抛妻弃子跑到一个小岛上,至死不悔。

后来中国有个李叔同,他说发现自己的高尚追求是佛学,于是抛家舍业、抛妻弃子跑到山上当和尚,死时候还说自己悲欣交集。

美国还有个梭罗,他倒是没有什么妻子儿女,但他觉得现实中的普通人际关系也比较麻烦,于是自我放逐到小湖边,过了一年多原始人的生活,还写出了一本旷世名著。

我听说现在终南山上有许多隐士,跑到山上来离群索居,过着艰苦原始的生活。

前几年看新闻,有个卖风车的老人上了头条。这个老汉以前也是一个企业家,有名有号的人物,后来做生意失败了,一个人带了最后的资本跑去成都想东山再起,过了一年就杳无音信,留在老家的妻子儿女都不知道他的下落。过了二十年,才发现他在成都一个人流浪,靠糊纸风车为生。认了儿女,采访中他从容而平静,我不由猜想他是享受这样的生活的。

前几年还有个新闻,有个外国人,开车到另一个地方,走到沙漠当中一个小城镇车坏了,然后他就把车停在那里不走了,就此定居下来。之后四十余年,至死没有和他的妻子儿女父母联系过。

我想,面对普遍性的社会性压力,其实很多人都有逃离的冲动。

这种逃离,是对压力本能的躲避。

而春节不想回家,其实是最轻微的一种逃避。

因为那个家里的人际关系,让他们感受到紧张和重负。

如此而已。

广告

膳食养生
保健按摩
人群养生
养生常识
生活百科
中医
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