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 > 生活百科 > 中国人口密度

中国人口密度

来源:可可女性网    阅读: 1.48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中国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看一个国家人口和地区比较直观的一个重点,我国人口密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口分布呈现“东密西疏”的特点,我们一起来具体的看一看中国人口密度

中国人口密度1

我国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5人

在世界各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76位。 我国人口密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远小于韩国、印度、荷兰、日本、英国等人口密度排名前列的国家。我国人口分布呈现“东密西疏”的特点,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度较大,每平方公里多于400人;中部地区每平方公里近200人;西部地区人口稀少,每平方公里不足10人。

中国人口密度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大陆人口为54167万人。由于战争结束,社会安定,生产力发展及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同彼时的世界其他国家一样,我国人口在这一时期得以迅速增长,到1969年已达80671万人。

从70年代初开始,我国政府为缓解人口增长过快对就业、住房、交通、医疗等方面造成的压力,决定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这一政策实施后,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到2019年,我国人口年增长率已下降到0.36%,在世界各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68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人口分布特点

1935年,地理学家胡焕庸在对中国人口分布考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瑷珲-腾冲”线,揭示了中国人口的空间分布规律。作为城镇化的核心要素,人口的分布状况能够直接反映我国城镇化的基本空间格局。

到2000—2010年,我国人口依然集中在胡焕庸提出的“瑷珲-腾冲”线以东。总的来看,我国目前的人口呈现多中心的空间集聚格局,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关中平原是主要的人口密集区,人口密度在500人/km2以上,其中长江三角洲的宁沪杭甬Z字形核心区、广佛深为核心的珠江口两翼、京津石沿线、成渝附近以及东南沿海的.温台、厦漳泉、潮汕等则是人口密度高于1000人/km2的高度密集区。

“城乡二元效应”和“核心外围效应”作用下的人口流动空间

综合考虑全国典型城市的人口增幅情况以及相关城市人口流动增长的研究经验,对10年之间的常住人口变动进行六类分级,即显著降低(V≤0.75)、有所降低 0.75

中国人口密度2

基于人口密度的重点城镇化地区发育情况判断

2014年3月16日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再次强调了“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提出要“发展集聚效率高、辐射作用大、城镇体系优、功能互补强的城市群,使之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鉴于当前对我国城市群的数量和分布并未达成一致,笔者仅从人口密度和城镇化空间格局视角,以2010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划定的3个优化开发区域和18个重点开发区域所覆盖的21个重点城镇化地区为基础,利用上文提出的3种城镇化门槛来初步评估我国重点城镇化地区的发育情况

中国人口密度 第2张

总体而言,同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提出重点建设的我国3个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城镇化发育水平较高,城镇化地区已经连绵成带,高密度城镇化单元的空间分布也较为均匀;而京津冀地区的人口密度分布则主要呈现出围绕京津两个巨型都市区的环状递减态势,城镇化地区的连绵程度相对较低,在京津都市区以外的区域主要呈散点状分布,且分布范围也明显小于传统对京津冀都市圈2+8范围的界定;在其他18个重点开发的城镇化区域中,东部沿海的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中西部的中原经济区、成渝地区总体人口密度较高,城镇化地区空间分布连续性也相对较好,是具有培育潜力成为城市群的重点城镇化地区。

结论与启示

本文利用乡镇街道尺度的人口资料,对2000-2010年中国人口密度的时空演变与城镇化空间格局进行判断并参照国内外相关研究,基于人口密度视角,提出确定我国城镇化地区、城市统计区和高密度城镇化地区的指标,分别为1000、2000和4000人/km2,进而刻画出相应的城镇化空间格局。从2000和2010年的城镇化图景对比发现,我国城市统计区和高密度城镇化地区都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扩展态势。从人口密度和空间分布角度对我国主要城镇化地区的发育情况进行评价,发现我国东部3个城市群中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空间发育条件优于京津冀,而东部沿海的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中西部的中原经济区和成渝地区具备下一步重点培育的潜力。而对于当前各地正在热议的其余10~20个主要城镇化地区,还需要依靠市场力量的培育和国家规划的引导,有序发展,以期在未来逐步形成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的重要增长极。

广告

膳食养生
保健按摩
人群养生
养生常识
生活百科
中医
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