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 > 生活百科 > 孩子的不良行为有哪些

孩子的不良行为有哪些

来源:可可女性网    阅读: 2.6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孩子的不良行为有哪些?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一些不好的习惯,对于孩子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家长是要好好重视的,因为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发展,下面小编分享孩子的不良行为有哪些,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孩子的不良行为有哪些1

骂人

宝宝的语言能力有了很大发展,在家长的耐心教导下,宝宝已经掌握了一些礼貌用语,如“谢谢、您好、再见”等。不过,宝宝也会说一两句骂人的话了。

原因:

宝宝的骂人是无意模仿的结果,他并不知道其中的确切意思。

孩子的不良行为有哪些

对策:

1、家长首先要检点自己的言谈,净化家庭语言环境,不在家庭中给宝宝模仿的机会。

2、忽视为上。当宝宝第一次说出那几个字时,父母一方面觉得可笑,另一方面又觉得可气,第一反应是“你怎么学会骂人了?”“不要再说了!”,宝宝看到自己的一句话会引起父母这么大的反应,觉得这是一句“神奇”的话,就不停地重复,重复又引起家长的制止,这无意中会强化宝宝的骂人。相反,如果家长对此不以为然,宝宝得不到强化,几天之后就淡忘了。

说谎

说谎,常常被大人认为是不可原谅的错误,是品德问题,可在近3岁的孩子中,这是一个特殊的普遍现象,宝宝经常说着不着边际的话、没影儿的事情。

原因:

不要以为宝宝一说假话就是说谎,这个时期的说谎是与宝宝的心理水平和情感分不开的,其主要原因是分不清事实和想象。2岁以后,宝宝的思维发展进入了象征思维阶段,想象非常丰富,常常把自己的愿望或想法当作现实,在成人看来,宝宝“说谎了”。这种想象性的说谎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宝宝的创造力。

说谎的另外一个动机是要逃避惩罚,不过,对于3岁前的宝宝,这种动机的可能性很小。

对策:

1、有技巧地处理,适当满足宝宝的需要

如果宝宝说:“我们家有一只小狗” (实际上没有),家长需要明白宝宝只是把他的希望说成了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也表明他希望有一只小狗。这时,切记不要与宝宝较真儿:“瞎说,我们家没有小狗。”可以让宝宝描述小狗的样子,学学小狗的叫声,和宝宝玩玩与小狗有关的游戏,让宝宝有一种愉快的情绪。家长也可以在这些谈论之后,告诉宝宝:“我们家没有小狗,某某家有小狗。”可以带着宝宝去看小狗,根据情况适当满足宝宝的要求,逐渐地让宝宝分清假想和现实。

2、借机发挥宝宝的想象力

可以利用宝宝不着边际的话培养宝宝的想象力。如,当宝宝说:“我会开汽车”时,家长可以适时引导宝宝想象如何开汽车,利用角色游戏扮演司机、售票员等角色,通过想象再现现实生活。

3、以身作则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宝宝模仿的对象,因此,父母应该以身作则,诚实守信,对宝宝要说话算数,不能空许诺言。此外,注意不要忽略一些不经意的小节,比如,大人可能为了推掉一些安排和应酬编出虚假的理由,这些也许无伤大雅,但宝宝耳濡目染,自然会照猫画虎,而他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往往是只接受表面最浅显的东西,学会说谎。

口吃

口吃是语言的节律障碍,说话中不正确的停顿和重复的表现。宝宝的口吃现象,部分是由于生理原因造成的,更多则是由于心理原因所致。口吃发生的年龄,一般在2-3岁。

原因:

1、说话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2-3岁宝宝的语言机制还不完善,当宝宝急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语言流节奏的障碍。也就是说在发音系统还没有完成说话的准备时,他已发出了发音的冲动,造成先发出的语音和后来应该发出的语音的脱节,也就是发音连续动作的不恰当的停顿和割裂。导致这种现象的情况可能有两种:一是宝宝头脑中已经储存了许多语言信息,说话时回忆语言模式的速度相对较快,而说出语言的速度相对较慢,二者的时间差造成了语言流的脱节;二是宝宝开始说话后,找不到应有的语词去继续表达。两种情况都使宝宝出现过于激动和紧张,这种激动和紧张状态使发音系统受到抑制,发音器官发生很轻微的抽搐或痉挛,于是出现了发音的停滞和重复。多次的发音停滞和重复,将使宝宝形成条件反射,以后,每次遇到类似的说话背景或类似的词语时,即发生同样的抑制现象,造成口吃。

2、模仿。宝宝的好奇心和好模仿的心理特点,使他们觉得口吃“好玩”,加以模仿,不自觉地形成习惯。

对策:

解除紧张是矫正口吃的重要方法。提醒宝宝慢慢地表达,对宝宝的语言表示赞许、肯定,都会让宝宝解除紧张。不要打断宝宝说话,宝宝口吃时不要取笑他,给宝宝充足的时间让他表达。不要强行纠正或觉得好玩去模仿,而应该诱导宝宝慢慢地讲,父母除了静静地听外,还可以让宝宝多听故事或诗朗诵等文学语言。如果对宝宝的口吃现象加以斥责或过急要求改正,将会加剧其紧张情绪,使口吃现象恶性循环,甚至导致宝宝避免说话,或避免说出某些词,难以纠正。

抢东西

2到3岁的宝宝在一起游戏时,常常不客气地互相抢东西,抢到的一方洋洋得意,失败的一方放声大哭,家长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了。

原因:

宝宝不了解交往的规则,不知道怎么去交往,更没有所有权的概念,他们只要觉得好玩就抢过来,抓到手里就是自己的。

对策:

1、父母对这个年龄宝宝的“抢东西”不必过多干预,有时,宝宝会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宝宝为抢东西而打人、抓人,要不动声色地把他引开,转移他的注意力,等他平静下来,再讲清道理。如果当面责备、训斥宝宝,反而会使宝宝变得更自私、更霸道。

2、当别的孩子要宝宝正在玩的玩具而宝宝不给时,家长不能强迫宝宝把玩具给别人,因为那会使宝宝感觉失望、委屈,只能更增加他的自私心理。

3、随年龄的增长,逐渐让宝宝了解所有权的概念,教宝宝学会与交往的技巧和规则,如交换、轮流等,学会和其他孩子交朋友。

攻击行为

有的宝宝喜欢打人,生气时打人,不能满足自己要求时也打人,不仅打小朋友还打父母,口头禅就是“我打你”。

原因:

有些攻击性强的儿童可能存在某些微小的基因缺陷,大多数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由模仿而来,如果家长倾向于体罚孩子,孩子由此也学会打人;如果儿童经常看暴力片、玩暴力的电子游戏,都会逐渐形成攻击性行为。

对策:

1、提供和谐的生活环境。

家庭成员间发生分歧时,最好不要当着宝宝的面互相攻击、吵架、打闹,这些都会无形中对宝宝产生负面影响。不要让宝宝看有暴力镜头的电视,给宝宝提供充足的玩耍和游戏时间。

2、不要体罚宝宝。

体罚会给宝宝带来不良的影响,使宝宝感到委屈、无助,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情绪很容易使宝宝产生攻击性行为,学会用“打人”解决问题。所以,需要惩罚宝宝时,不要体罚。

3、适度惩罚。

当宝宝出现攻击性行为时,首先坚决制止,严肃地告诉宝宝不能打人,然后冷处理,不要理睬他,等宝宝情绪平静下来再和他讲道理,并适度惩罚,如一段时间内不能看电视或不能外出等。如果宝宝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出现攻击性行为,一定要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能更有效地巩固宝宝的良好行为。

4、教宝宝学会宣泄自己的感情。

当宝宝遭受挫折、感到愤怒,又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宣泄时,往往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这时,可以映射宝宝的感受,如说:“我知道你很生气,你很难过。但是,生气也不能打人。”教宝宝学会宣泄自己的感情,如捶打一件无关紧要的东西,或者向妈妈诉说等,尽可能减少宝宝的攻击性行为。

孩子的不良行为有哪些2

父母必须矫正宝宝不良行为

一、 首先必须明确孩子应该具有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习惯会对孩子生活与学习的哪些方面有重要影响

有益于孩子身体健康的: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个人卫生(衣物、身体)和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扔垃圾);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不挑食、按时吃饭睡觉等。

有益于孩子自立自信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然是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小看孩子能独立完成一点小事,家长如辅以赞同和鼓励,孩子的自信心就会逐渐增强。自信的孩子会为自己的能力而骄傲,在今后生活与学习中也定当自立自强。而家长包办代替一切的孩子反而会缺乏自信也很少能够自立,这样的孩子会面临怎样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有益于孩子良好人际关系的:别人的东西不能拿,懂得关心、爱护、帮助他人,这些也是基本的道德原则。比如不打人、不说脏话,与人分享食物和玩具,同情并帮助他人等。在当今社会如果拥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意味着拥有了成功的钥匙。

有益于孩子事业成就的:集中注意力,持之以恒有毅力。这是影响孩子将来学业成就最重要的一个行为习惯。常听说家长给孩子报了许多辅导班,整日疲于奔命却又总是不了了之。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自己依兴趣选择一到两件喜爱的技能坚持学习,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技能经过日积月累终会有所成就,也并不需要“以文补武”或“以武补文”,因为无论学习什么技能都有益于注意力的'集中,而这一习惯会自然向其他技能学习领域转移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二、 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八字原则

1、以身作则

家长随地吐痰、扔垃圾就不能指望孩子会讲公共卫生,或者说教师如果打骂孩子就不可能要求孩子别打骂小朋友,孩子身边的成人自私就不会有宽厚仁爱的孩子……这就是榜样的力量。作为家长和教师,必须明白孩子的行为习惯都是后天学习形成的,成人以身作则示范表现好的行为,孩子学会不良行为的几率会大大下降,或者即使出现不良行为矫正起来也较为容易。

2、赞扬为主

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调皮好动,做什么都不专心,让他学书法养养性子”,有的说:“我的孩子胆小怕羞,让他学武术锻炼胆量”。文艺武艺是各有长处,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一种气质特征,或外向好动或内向羞涩,气质同时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并且一个人的优点往往也是一个人的缺点。因此家长与教师不应逆水行舟,正确办法是发现孩子所擅长的、所感兴趣的,在此基础上多表扬多鼓励孩子的些许进步,逐渐引导孩子发挥长项纠正短项。试想哪个孩子不喜欢被夸,他有了自信才有胆量尝试他原先不擅长的。

比如对好动的孩子可以这样说:“宝宝表演得真好,妈妈再讲个新故事你来表演”,他会不会安静坐下听故事呢?对好静的孩子可以这样说:“宝宝画画都这么棒,跳个舞肯定也很棒”,在鼓励下他如果开始跳舞,家长更应立即称赞。和开始举例的那些隐含贬义的用语比一比有什么不同效果?试试就知道了。

还有一点必须强调,孩子的每一点小小进步都需要及时地、大张旗鼓地称赞,使他认识到这样做的重要性和可以得到成人的注意,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的不良行为有哪些 第2张

三、 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

目前中国的独生子女已是第二代,由于家中只有一个宝宝,养育者又不一定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难免对孩子有所溺爱和娇纵,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孩子表现出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家庭这个小环境中,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已习惯成自然,但孩子一旦进入幼儿园这个社会环境后,孩子所暴露出来的不良行为习惯就会引起小朋友间、家长与教师间或家长之间的矛盾。对此大家都抱怨重重又苦无良策。我们只有意识到孩子所表现的不良行为习惯会对孩子今后的身体、学业、人际关系有多么重要的负面影响,才能明白矫正孩子不良行为的重要性,才能痛下决心采取行动。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不良行为是正常现象,简单粗暴的打骂不仅不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使情况恶化。正确的矫正手段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对待第一次

很多家长往往意识不到孩子某种不良行为的第一次出现而没有认真对待。我的孩子在一岁半左右,上街第一次哭着要买糖,第一次打小朋友或拿别人东西,我都非常严肃地先告诉他这样不对,同时给予小小惩戒,比如让他独自站在一边或大家不理睬他一段时间。然后抱着他再次认真地告诉他这样做为什么不好,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孩子的不良行为第一次就被及时责罚,即使以后二次出现,稍作劝阻孩子就听从了,出现三次、四次的可能性更少,甚至不会再出现。但遗憾的是很多家长总抱以“孩子还小不懂事,现在讲没用”的态度,错过了第一次最佳教育机会,导致以后的矫正确实困难重重。下面再介绍几个经心理学研究证实有效的方法,可以用于孩子不良行为的矫正。

2、及时惩罚

不良行为一旦出现必须立即施以惩罚,千万不要采用有些家长的口头威胁“等你爸(或其他人)回来收拾你”。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只能了解眼前的直接后果,不能想象更不能顾及将来的可能结果。相信家长一定经常发现此年龄段的孩子哭的同时转眼就笑,更不用说一个漫长白天之后他怎能记得爸爸(或其他人)回家批评他的原因,而且家长自己往往也已经忘记了应该责罚孩子。及时惩罚孩子的作用在于让孩子明白自己是因为什么错误行为被责罚的,他也才明白应该改正什么错误?

3、冷处理

心理学上又称“爱的剥夺”。比如孩子有骂人现象,一旦他脏话出口就应采取罚站并不许周围人理睬他的方式,可以让孩子单独处于房间的角落,使他更深刻地体验到不被人理睬的孤独难受滋味,当然之前先告诉他为什么罚他。需要强调的是很多人不了解合适的冷处理的时间期限,并不是越长越好。应该是年龄几岁就罚几分钟,比如孩子三岁就应只罚站三分钟并在此期间周围人不理睬他的任何举动。这样既让他认识到为什么被罚与体验孤独的滋味,又没有超过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家长会问:“孩子哭着往我怀里扑不认罚怎么办?”,很好办,家长在告诉他为什么之后,只要闭起眼睛不理他,到应该的时间,效果是一样的。粗暴的打骂反而可能使孩子也具有暴力倾向,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4、教给孩子合适的行为标准

大多数家长认为责罚过孩子就完事了,其实并非如此。孩子的行为都是有自己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欲望。矫正的极有效的方法是,责罚之后教给孩子合适的满足自己欲望的方法。比如孩子拿其他小朋友或幼儿园的玩具回家,不用说那些不予处理的家长会给孩子带来多么不好的影响,很多家长也是简单批评一句“不能拿别人东西”。这种情况下责罚反而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告诉孩子:“明天把它还回去。你想玩别人的玩具要先经过别人同意,玩一会以后要还给人家。”孩子只有知道了正确的行为,才不会再出现错误的行为。

5、抓住重点,持之以恒

这是非常重要并不能忽视的。听过家长如此抱怨吗?“才批评过你,又忘了,没长记性啊!”这样说倒的确是歪打正着。事过就忘,哭过就笑正是学前儿童的特点。况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良行为的形成非一日之果,自然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得到矫正。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应先针对最不能忍受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反复责罚以使这种行为彻底消失。不应该一会为孩子骂人、一会为孩子不写作业而不停地批评他,孩子会无所适从的。

广告

膳食养生
保健按摩
人群养生
养生常识
生活百科
中医
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