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 > 生活百科 > 发生火灾时正确的逃生方法

发生火灾时正确的逃生方法

来源:可可女性网    阅读: 1.01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发生火灾时正确的逃生方法,火灾逃生其实是一件复杂的事,因为你会处在不同的地点和面临不同的火灾。正确的火灾逃生方法 可以让人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以下分享发生火灾时正确的逃生方法

发生火灾时正确的逃生方法1

捂住口鼻不能忘

火场中很多被烧死的人,其实是先烟气中毒窒息死亡后又被烧的,究其原因是他们在发现着火后慌乱逃生,既没有判断火势大小,又没有采取防护措施。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发生火灾后留在室内的人员可先用湿毛巾堵住门,防止烟气进入。一旦逃生时,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打手电等照明设备弯腰下楼。

原路逃生行不通

人们都有惯性思维,一旦发生火灾,总是习惯性往自己进来的出口跑,发现此路不通时,才去寻找其他出口,但此时也许会丧失掉逃生的最佳时机。

消防部门建议大家要改掉这种原路逃生的惯性思维,无论是在自己生活、工作或者临时入住的宾馆内都要事先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疏散通道、疏散楼梯的数量和方位,这样在发生火灾时可以迅速选择离自己最近、最方便的路线逃生。

朝光亮走有危险

发生火灾时,人们会比较慌乱,着急逃生而误以为有光亮的地方就是出口,就习惯性地朝着有光的方向跑。

但是有光的方向可能恰恰是危险的所在,因为无论在居民楼还是办公楼,一旦发生火灾,火场中的电源多半已经被切断或者短路跳闸,有光的地方正是被火焰吞噬的地方。

冒险跳楼不可取

在发生火灾时,人们常常会失去理智,出现被困居民跳楼逃生的现象,但这种方法并不可取,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轻易采用。跳楼逃生一般只适用于居住在低楼层的居民,还要在有消防队员准备好救生气垫时才更稳妥。

火灾正确疏散逃生技巧

1、从建筑物中疏散

首先要记得尽量向下而不是向上逃生,向上逃生那可不叫逃生叫走上绝路呢。

其次不要乘坐电梯,学会利用室内步行楼梯或者消防电梯。

最后消防蜀黎告诉你,最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慌张,心态决定一切,要将自己充分暴露在容易被发现的地方,可不要隐藏自己玩失踪,如果救援人员看不见那最后可不是自寻绝路。

2、防止火势蔓延

消防蜀黎还告诉大家一个小诀窍哦!在火势没有发展的特别大的情况下,可以先把门关上,防止火势蔓延。再如果有可能有条件的话,将门淋水,做一些防护隔热的措施。

3、关闭煤气并致电求助

对于火灾,消防蜀黎给大家普及个常识哦,火灾是特别容易引起煤气爆炸,所以,在发生火灾时,应该立即切断煤气总开关,并打电话相关部门。如果你家是液化气罐,应该关闭总阀门,并尽可能的远离火源、火场,做好措施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

4、尝试灭火

当火势较小时,消防蜀黎告诉你自救的方式哟,这个时候可以用水或者其他的灭火剂用正确的灭火方法及时控制和扑灭火。记住哦,是在不危及自己的情况下,可以尝试灭火工作,如果火势偏大,还是听消防蜀黎的话吧,按照上面的方法等待救援。

火灾正确疏散逃生攻略

熟悉环境,暗记出口

当你处在陌生的环境时,为了自身安全,务必留心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及楼梯方位等,以便关键时候能尽快逃离现场。请记住:在安全无事时,一定要居安思危,给自己预留一条通路。

通道出口,畅通无阻

楼梯、通道、安全出口等是火灾发生时最重要的逃生之路,应保证畅通无阻,切不可堆放杂物或设闸上锁,以便紧急时能安全迅速地通过。请记住:自断后路,必死无疑。

发生火灾时正确的逃生方法

保持镇静,明辨方向,迅速撤离

突遇火灾,面对浓烟和烈火,首先要强令自己保持镇静,迅速判断危险地点和安全地点,决定逃生的办法,尽快撤离险地。千万不要盲目地跟从人流和相互拥挤、乱冲乱窜。撤离时要注意,朝明亮处或外面空旷地方跑,要尽量往楼层下面跑,若通道已被烟火封阻,则应背向烟火方向离开,通过阳台、气窗、天台等往室外逃生。 请记住:人只有沉着镇静,才能想出好办法。

扑灭小火,惠及他人

当发生火灾时,如果发现火势并不大,且尚未对人造成很大威胁时,当周围有足够的消防器材,如灭火器、消防栓等,应奋力将小火控制、扑灭;千万不要惊慌失措地乱叫乱窜,置小火于不顾而酿成大灾。请记住:争分夺秒,扑灭“初期火灾”。

火灾正确疏散逃生要诀

第一诀:逃生预演,临危不乱:

每个人对自己工作、学习或居住所在的建筑物的结构及逃生路径要做到了然于胸,必要时可集中组织应急逃生预演,使大家熟悉建筑物内的消防设施及自救逃生的方法。这样,火灾发生时,就不会觉得走投无路了。

第二诀:不入险地,不贪财:

在火场中,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身处险境,应尽快撤离,不要因害羞或顾及贵重物品,而把宝贵的逃生时间浪费在穿衣或寻找、搬离贵重物品上。已经逃离险境的人员,切莫重返险地,自投罗网。

第三诀:简易防护,蒙鼻匍匐:

逃生时经过充满烟雾的路线,要防止烟雾中毒、预防窒息。为了防止火场浓烟呛入,可采用毛巾、口罩蒙鼻,匍匐撤离的办法。烟气较空气轻而飘于上部,贴近地面撤离是避免烟气吸入、滤去毒气的最佳方法。穿过烟火封锁区,应配戴防毒面具、头盔、阻燃隔热服等护具,如果没有这些护具,那么可向头部、身上浇冷水或用湿毛巾、湿棉被、湿毯子等将头、身裹好,再冲出去。

第四诀:善用通道,莫入电梯:

按规范标准设计建造的建筑物,都会有两条以上逃生楼梯、通道或安全出口。发生火灾时,要根据情况选择进入相对较为安全的楼梯通道。除可以利用楼梯外,还可以利用建筑物的阳台、窗台、天面屋顶等攀到周围的安全地点沿着落水管、避雷线等建筑结构中凸出物滑下楼也可脱险。

在高层建筑中,电梯的供电系统在火灾时随时会断电或因热的作用电梯变形而使人被困在电梯内同时由于电梯井犹如贯通的烟囱般直通各楼层,何毒的烟雾直接威胁被困人员的生命,因此,千万不要乘普通的电梯逃生。

发生火灾时正确的逃生方法2

1、沉着冷静

根据火势实情选择最佳的自救方案,千成不要慌乱。凡火灾幸存者大多方寸,不大呼大叫,而是根据火势、房型冷静而又迅速地选择最佳自救方案,争取到了最好的结果。

2、防烟堵火

这是非常关键的,当火势尚未蔓延到房间内时,紧闭门窗、堵塞孔隙,防止烟火窜入。若发现门、墙发热,说明大火逼近,这时千万不要开窗、开门,可以用浸湿的棉被等堵封,并不断浇水

同时用折成8层的湿毛巾捂住嘴、鼻,一时找不到湿毛巾可以用其他棉织物替代,其除烟率达60%~100%,可滤去10%~40%一氧化碳。另外,应低首俯身,贴近地面,设法离开火场,以避开处于空气上方的'毒烟。

发生火灾时正确的逃生方法 第2张

3、设法脱离险境

底层的居民自然应夺门而出。楼上的住户若楼道火势不大或没有坍塌危险时,可裹上浸湿了的毯子、非塑制的雨衣等,快速冲下楼梯。若楼道被大火封住而无法通过,可顺墙排水管下滑或利用绳子缘阳台逐层跳下。

4、尽快显示求救信号

发生火灾,呼叫往往不易被发现,可以用竹竿撑起鲜明衣物,不断摇晃,红色最好,黄色、白色也可以,或打手电或不断向窗外掷不易伤人的衣服等软物品,或敲击面盆、锅、碗等。

5、切不可因贪恋钱财而贻误脱险时机

遇到火灾是每个人生活中都可能出现的事情,火灾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如何逃生才行,不然可能就会命丧火海。火灾逃生对每一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特别是居住在楼房内的人更是需要学会如何逃生才行。

发生火灾时正确的逃生方法3

针对不同火情选择逃生路线

1、在房内获悉起火后

开门前要先用手背触摸门把手,若温度很高,或有烟雾从门缝钻进,千万别贸然打开房门;若温度正常或没有烟雾钻进,可打开门缝观察外面通道的情况,再决定是否逃离。若大火和浓烟封闭通道无法逃离时,只能退守房内采取相应对策:用湿布条堵塞门窗缝隙,用水浇在已着火的门窗上等待救援,切不可盲目跳楼。

2、着火点在本楼层时

应就近跑向已知的紧急疏散口,遇有防火门要及时关上。若楼道被烟气封锁,可弯腰或匍匐前进逃离火场,最好能利用湿毛巾或湿衣服等捂住口鼻,阻挡有毒烟雾;若必须经过火焰区,切记要将衣服用水浇湿、用湿毯子裹住全身或用湿衣服包住头部等部位,万一衣服着火则要用打滚等方式扑灭火苗,不宜带火奔跑。

3、着火点不在本层时

仍应就近向紧急疏散口撤离,若着火点位于上层,要向楼下逃去;若着火点位于下层,且火和烟雾已封锁向下逃生的通道,应尽快往楼顶平台逃生;若向楼顶平台逃生时发现被火、烟追赶上或向上的通道被封锁时,要果断地改变逃生路线,从另一层楼的安全通道逃生。

发生火灾时正确的逃生方法 第3张

4、当大火围困楼层时

若身处被大火包围的楼层内,所有安全通道和向外联系均被切断,也没有任何逃生器具或设施的情况下,此时最好退到卫生间暂避。进入卫生间后要将门窗关紧,缝隙堵严,拧开水龙头放水。特别是浴缸中要始终保持在较高水位,便于取水泼浇门窗,危急时还可躺在浴缸中暂时躲避,提高获救的可能性。

5、低楼层可跳楼逃生

若住在二层楼,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可以跳楼逃生。在跳楼之前可先向地面扔些棉被、床垫等柔软物品,或者用床单、窗帘等织物撕成能负重的布条连成绳索,系在窗户或阳台的构件由上向楼下滑。如果被困在三层以上,千万不要急于跳楼。

火灾发生时逃生的要点和禁忌

1、首要是防止呛到浓烟,逃生时可把毛巾浸湿,叠起来捂住口鼻,记住要多叠几层,并将口鼻捂严。

2、若身处被大火包围的楼层内,所有安全通道和向外联系均被切断,也没有任何逃生器具或设施的情况下,此时最好退到卫生间暂避。进入卫生间后要将门窗关紧,缝隙堵严,拧开水龙头放水。特别是浴缸中的水要始终保持在较高水位,便于取水泼浇门窗,危急时还可躺在浴缸中暂时躲避。

3、火灾中千万不可钻到床底下、衣橱内、阁楼上,这些都是火灾现场最危险的地方,又不易被消防人员发现。另外,千万不要乘电梯。

广告

膳食养生
保健按摩
人群养生
养生常识
生活百科
中医
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