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 > 生活百科 > 古人穿衣服有什么讲究

古人穿衣服有什么讲究

来源:可可女性网    阅读: 7.47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古人穿衣服有什么讲究,衣服是人类生活中的必需品,在封建思想非常严重的古代,穿衣是有非常有讲究的,有等级之分的,下面分享一篇关于古人穿衣服有什么讲究的相关信息。

古人穿衣服有什么讲究1

但是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乱穿衣服还很容易惹来杀身之祸。在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中,为了区分天子、王公贵族、官僚以及庶民,会在各个方面设立一些,具有明显区别的等级制度

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穿衣服其实就是一件小事,但是在古代却绝对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不同阶级会有不同款式的衣服,而且会从衣服的样式、颜色、配饰等几大方面,都做出一些比较严格的等级划分。

除了封建统治者之外的其他阶层,一旦穿错了衣服就有篡越的嫌疑,不仅本人会受到相关法律的制裁,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整个家族都受到牵连。所以在古代社会穿衣打扮绝对不是一件小事。

中国在古代社会中的人们,都必须严格遵守穿衣“礼制”, 如果奴隶或者庶民不按照相关制度穿衣服,比如,皇帝的衣服都以明黄色为尊,其他人就不能穿明黄色的衣服。否则就会犯下欺君罔上的罪名。

古人穿衣服有什么讲究

古代“衣、服”的演变和制度

1、原始社会衣不蔽体

从原始社会时期的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发展到上古时期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进步。在上古时期有很多大小不一的古老部落,当时黄河流域的两个比较强大的部落,在轩辕氏和神农氏的带领下,不断向文明和开化发展。

在上古时期的早年阶段由于生产力特别低,所以生活在当时的人们只能够就地取材。无论是食物还是所谓的“衣服”, 只能够不断的向大自然索取。当时人们的饮食主要是各种肉类,以及自然生长的蔬菜和野果。

古人穿衣服有什么讲究 第2张

由于当时的自然条件相对来说特别恶劣,在天气寒冷的时候,人们为了御寒就只能用干枯的树叶和干草,编织成类似于“衣服”的东西穿在身上。但由于编织技术非常落后,所以根本起不到御寒以及蔽体的作用。

当时的部落的首领轩辕氏也就是黄帝,为了能够改善这种结果条件,便让热门将野兽的毛皮披在身上,这样不仅可以起到非常好的御寒作用,而且还让人类向文明迈进了一大步。

2、 “上衣下裳”开始出现

随着生产力不断提高,以及人们的思想意识不断提升,“衣服”在当时社会中被提上日程。在这种前提下黄帝经过精心研制,又创造出了以“上衣下裳”为载体的,中国最早的传统服饰形制。

据《周易》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这句话的意思是从皇帝发明“上衣下裳”开始,一直到尧舜二帝时期,以“上衣下裳”对应乾坤的意识形态初步形成。

也就是说“上衣”对应天“下裳”对应地,上古时期“衣服” 形制出现之后,不仅为黄帝、尧舜二帝统治华夏做出了一定贡献,同时以“衣服”为基础的等级制度也开始出现。

“上衣下裳”是古代中国“衣服”出现的雏形,这种类型的衣服出现之后,不仅在样式上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同时在颜色上也提出了应该对应自然万物的理念。这不仅体现了古代人的宇宙观,同时也是古代中国最早的等级观念雏形。

3、 嫘祖养蚕织布

黄帝的妻子嫘祖是古代中国,第一个发明养蚕织布的人。嫘祖教人们种桑、喂蚕,并用蚕吐的丝通过缫丝、织帛等方法,制作成麻布以及帛布。至此人们开始穿上了真正意义上的衣服。

古人穿衣服有什么讲究 第3张

由于蚕丝织出来的帛布要比麻布光滑细腻,所以在当时深受人们的喜爱。将这种布匹染上颜色并制成“衣裳”, 就形成了黄帝时期的“上衣下裳”服饰形制。实际上如果从政治角度来讲,“上衣下裳”其实就已经从样式、颜色方面,将“衣服”这种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分成了“贵贱”等级制度。

商朝时期的服饰等级制度

商朝时期由于社会制度已经基本趋于完善,所以人们在服饰上的要求也会更高。商朝无论男女、尊卑,也依然延续了皇帝时期“上衣下裳”的基本服饰形制。只不过在样式以及颜色上有较大的发展。

古人穿衣服有什么讲究 第4张

商朝时期的“上衣下裳”更趋于“衣裳”的特点。虽然看起来也比较宽大,但腰身和衣袖都以“紧窄”的样式为主。在长度上来看已经超过了膝盖并至小腿部位。如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束发右衽”的装束特点其实就形成于商代。

虽然商朝的服饰从帝王到庶民的形制基本上差不多,但实际上服饰等级制度也非常严格。天子以及奴隶主的服饰,基本上都会用比较高级的染织品以及刺绣品进行装饰。而普通民众或者奴隶的衣服,只能用麻布或者葛布制成。

古人穿衣服有什么讲究 第5张

除了在衣服的材料上有明确的规定之外,服饰的颜色选用也必须遵守制度规定。天子以及贵族的衣服,上身基本上都用青、赤、黄等颜色,而下裳则多用缁、赭、绿等颜色。并且在衣领以及衣袖部位还有镶边。

而平民百姓或者奴隶的衣服,不仅材质方面比较低廉,颜色上也基本上是以纯色为主。从这里我们不能看出,衣服的样式、材质、颜色,其实都是区分贵族于平民的重要标志。这其实也体现出了奴隶制与封建制的劣根性。

实际上在殷商时期之所以会出现服饰等级制度,笔者认为其实也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有很大关系。正是因为经济达到了一定高度,才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服饰选择。但由于殷商属于奴隶制社会,所以即使社会创造出再多财富,也都必须归天子以及奴隶主所有。

古人穿衣服有什么讲究 第6张

周朝的服饰与礼仪制度

周朝在整个中国发展史上的地位都非常高,因为在周朝时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礼仪制度。人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需要遵照《周礼》的约束,即使是在穿衣吃饭这种,比较平常的事情上也不例外。

事实上在古代社会穿衣与吃饭,也需要遵照一定的制度和规矩。周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国家,无论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能够体现出封建制的影子。尤其是在服饰方面更是做出了十分细致的规定。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周朝,服装就是每个人阶级属性的基本标志。也就是说只要从衣服上就能够看出这个人的等级。如果按照文化沿袭角度来看,实际上周朝的服饰基本上沿袭了商代服饰。

古人穿衣服有什么讲究 第7张

虽然从衣服的样式以及装饰性方面有一些改变,但是基本上与殷商时期的衣服大同小异。周朝时期的服饰也以宽大为主,袖子方面分为紧袖袖和宽袖两大类。领子和殷商时期的“交领右衽”基本一致。

衣服从出现之后一直到周朝时期,已经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再加上中朝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比较高,所以人们在穿衣服这件事上,所花费的心思要更多一些。虽然周朝的衣服依然没有纽扣,但是腰间却多出了一个宽大的绶带,并且还挂上了很多装饰物。

但是笔者提醒大家千万不要小瞧这些装饰物,因为它起到的作用不仅仅是装饰,同时也是身份和等级的象征。普通平民根本就没有资格在腰间挂玉,所以周朝时期的服饰,依然没有摆脱等级森严的制度影响。

古人穿衣服有什么讲究 第8张

汉服出现华夏民族服饰进入巅峰时期

所谓“汉服”实际上指的就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相比较于前几个朝代的服饰来说,汉服不仅具备了衣服的基本属性和等级制度,同时也对古代服饰文化进行了创新和发展。虽然汉服主要流行于汉族居住地,但却对整个华夏民族的服饰文化,做出了不可估量的重要贡献。

正因为汉服的出现才让华夏民族有了凝聚力,汉朝时期由于经济水平和生产力都比较发达,所以无论是织布还是印染以及刺绣等工艺,都达到了古代社会的最高水平。所以汉朝时期的服装不仅更具人性化,同时也彰显了华夏民族的气度。

古人穿衣服有什么讲究 第9张

如果从服装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其实汉服也是在“上衣下裳”的基础上,并借鉴了殷商以及周朝的服饰形制,才最终定型为具有华夏民族特色的服饰。汉服体系形成过程中,其实也离不开“四书五经”中的文化熏陶。

如果将汉服比喻成人类发展的高级阶段,那么以汉服为载体的古代文明,在汉朝时期也已经基本形成。虽然汉服也依然无法摆脱等级制度的束缚,那但是相对于殷商和周朝来说,无论是皇帝、王公贵族还是平民,衣服样式基本趋于一致。

虽然在装饰和颜色上也有比较严格的等级划分,但汉服的颜色相对来说比较丰富。尤其是汉朝女子的服饰,不仅具有飘飘欲仙的优美质感,同时也能够从人性的角度上去体现女性体态之美。

那就在这里也需要和大家重申一下,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服饰制度。有很多颜色都是统治阶级的专属色,一旦穿错衣服颜色就会受到封建制度的严厉制裁。

虽然说从这一点上来看古代的服饰制度有一点落后,但也恰恰证明了服饰文化,在社会变革中所起到的作用。

古人穿衣服有什么讲究2

中国古人一举手,一投足,无不要考虑是否合乎礼节,就连穿衣戴帽也不例外。古代的服饰带有明显的阶级色彩,它是用以区别贵贱尊卑的一种标志。服装的质地、款式、颜色、纹饰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衣着打扮常常不止是一个人的个人标志,往往还是他的社会代号。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质地明贵贱

在棉花传入我国之前,古人的衣料只有丝织品和麻葛织品。丝织品总称为“帛”,分类细,种类多,如绫、罗、绸、缎、锦、纨、绡、绢、缟、素、缣、绮等,这些只有统治者才能穿。

因此,宋代诗人张俞在《蚕妇》中写道:“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一般平民百姓只能穿麻布和葛布衣,所以“布衣”就成了平民庶人的代称。后来一般读书人在没有入仕之前,也称为“布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称“臣本布衣”。

二、长短显身份

李商隐在《杂纂》中说:“仆子著鞋袜,衣裳宽长,失仆子样。”因为“衣裳宽长”是有身份的人的服装,仆人是最下层的苦力,是不能宽衣博带的,只能一身短打扮。

这正如后来哪怕到了民国,咸亨酒店里的下等人还是一身短打扮,站着喝酒。上等人、读书人是穿长衫坐着慢慢喝酒的。

三、服色分地位

古代服装的颜色与一个人的地位密切相关。一般说来,金黄红紫等艳丽之色,多属于达官贵人;青蓝黑白,则属于平民。

按中国的阴阳五行说,黄色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土地的颜色,着黄色意味着占有土地,是天下的统治者。所以古代只有帝王才能着黄衣,于是黄衣就成了帝王的代称。皇帝所用之物也常着以“黄”字,如皇帝的龙袍叫黄袍,皇帝颁发的文告叫黄榜。唐朝较为特殊,宫廷里品位高的宦官也可以穿黄衣,所以“黄衣”有时是宦官的代称。如白居易在《卖炭翁》中提到的“黄衣使者”。

官吏的服色以“品”而定,一般而言,三品以上的官员着紫衣,四品着深红色衣,五品浅红,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

汉代曾有“散民不敢服杂彩” (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规定,可见古代平民的服装是不能施彩的,未仕者皆穿白衣,故“白衣”成为没有功名的平民的代称。

古诗文中还常见以下关于衣着的名词:朱衣,古代帝王夏季的服装。朱紫,因四品、五品的官服都是绯红和紫色,故以朱紫代表封建官僚。乌衣,三国时士兵穿的黑色服装。赫衣,封建社会里囚犯的服装。古代让犯有死罪的人穿上没有领子、不镶边的赫色衣服来代替死刑,以后,赫衣就成了囚衣。锦衣,是瑰丽多彩、花纹精致古雅的丝织品服装。在古代只有高官厚禄的人才能穿上,所以“锦衣”常指做了大官。“衣锦还乡”是说做了大官回乡炫耀。

其实我们从历代所用的“苍头”、“白丁”、“皂隶”、“黄袍”、“红顶戴”这些带着颜色的称呼上以及“大红大紫”等词语的用法上,就可以看出服色的等级意义了。

四、纹饰别等级

上古时期,衣裳就有“十二章”之制,即十二种纹饰。十二种纹样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即雉)、宗彝、藻(水草)、火、粉米、黼(斧形)、黻(亚形)。

十二种纹样各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如日、月、星,取其照临光明,如三光之耀;龙,象征王权、人君的应机布教而善于变化;山,象征王者镇重安静四方;华虫(雉),取其有文彩,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宗彝,表示有深浅之知、威猛之德;藻,象征冰清玉洁;火,取其向上;粉米,代表食禄丰厚;黼为斧形,象征决断;黻作两已相背,象征善恶分明,等等。

纹样不同,所属官阶不一样。天子之服,十二章全用,诸侯只能用龙以下八种,卿用藻以下六种,大夫用藻、米、粉米四种图案,士用藻火两种图案,界限分明,不可僭越。

在等级社会中,服饰是一个人地位身份的外在标志。各阶层的成员,从衣食住行到穿衣戴帽,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不可随便逾越。

古人穿衣服有什么讲究3

衣服是人的外在修饰,衣冠整齐,干净得体,是我们应有的修养,也能展现一个人良好的精神风貌。在中国古代,等级十分森严,就连衣服的颜色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许僭越。由于官职的品级不同,所着衣色也不相同。如黄色便是皇帝的专用色,这就是“品色衣”制度。

“品色衣”制度起始于北周,形成于唐朝,宋元明清沿用时,只在局部做了一些小的调整。以唐代为例,官分九品,三品以上着紫色,四品深红,五品浅红,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着紫穿红者便是身居高位者,而穿青色衣着者,官卑职微。唐代诗人白居易诗“江州司马青衫湿”句,便有遭贬后官职卑微之意。那些穿红着紫的达官贵人经常出入朝廷,于是人们便以红色作为发达的标志,而达到紫色便是位居皇帝之下的高官了。所以时人便以“红得发紫”来代替那些官运亨通、仕途畅达的人。

古人穿衣服有什么讲究 第10张

在那时候,老百姓穿的衣服总是以本色为主,因为那时印染技术低而成本高,老百姓没有钱,就不给衣服染色。所谓本色,是指做衣服的纺织品原料的本来是什么颜色,它就是什么颜色。古代老百姓只能穿麻布衣服,麻布的本色是灰白色的,所以老百姓也叫白衣,犹如后世所说的布衣。

唐朝的服色,以柘黄为最高贵,红紫为上,蓝绿较次,黑褐最低,白无地位。由于名臣马周的建议和阎立本的设计,唐朝恢复了帝王的冕服,并制定了官服制度。官服除用不同颜色分别等级外,还用各种鸟衔各种花的图案来表示不同的官阶。

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宋朝的'开国皇帝,重定衣服制度,衣带的等级就有二十八种之多。皇帝身边的御林军,也分穿不同花纹的染织绣衣。宫廷内更加奢侈,衣服、椅披、椅垫,都绣满花纹,甚至缀上真珠。皇后的凤冠大大的,上面满是珠宝,并且还有用金银丝盘成整出王母献寿故事的,等于把一台戏搬到了头上。贵族妇女的发髻和花冠,都以大为时髦,发上插的白角梳子有大到一尺二寸的。贵族妇女的便服时兴瘦长,一种罩在裙子外面类似现代小袖对襟褂子式的大衣甚流行。衣着的配色,打破了唐代以红紫、蓝绿为主色的习惯,采用了备种间色,粉紫、黝紫、葱白、银灰、沉香色等等,配合使用,色调显得十分鲜明;衣着的花纹,也由比较呆板的唐式图案改成了写生的折枝花样。

男子官服仍是大袖宽袍,纱帽的两翅平直向两旁分开,这时已成定型。便服还是小袖圆领如唐式,但脚下多改穿丝鞋。退休在野的官僚,多穿“直裰”式衫子,戴方整高巾。棉布已逐渐增多。南方还有黄草布,受人重视。公差、仆役,多戴曲翅幞头,衣还相当长,常撩起一角扎在腰带间。契丹、党项、女真族先后建立了辽、西夏、金政权,他们在穿戴上和汉人不大相同。

元朝的官服用龙蟒缎衣,等级的区别在龙爪的多少,爪分三、四、五不等,有法律规定,不许乱用。明清两代还依旧这样。在元代,便服还采用唐宋式样。一般人家居,衣多敝领露胸;出门则戴盔式折边帽或四楞帽,帽子用细藤编成。蒙古族男子多把顶发当额下垂一小绺,如个小桃子式,余发分编成两辫,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后。贵族妇女必戴姑姑冠;冠用青红绒锦作成,上缀珠玉,高约一尺,向前上耸,和个直颈鹅头相似。平民妇女或奴婢,多头梳顶心髻,身穿黑褐色粗布、绢合领左衽袍子。

明朝,皇帝穿龙袍。相传衣冠尚黄,始于黄帝,说黄帝是服黄衣戴黄冕的,所以古代以黄色为正色。以其他颜色为杂色。黄色象征帝王,其他人不得穿黄衣服。皇帝为何要垄断黄色呢?因为太阳是黄色的,而皇帝就是人间的太阳。再者,黄色常令人联想到金子的颜色,金子是贵重的,因此黄色具有尊贵的寓意。历代皇帝大都喜尚黄色,登基做皇帝俗称为“黄袍加身”。

古人穿衣服有什么讲究 第11张

明朝禁止臣民用黄色,所有的黄色,包括柳黄、明黄、姜黄等都禁止民间使用。清朝只有皇帝可以用黄色,比如乾隆时期,就禁止别人用与黄色接近的米黄色等。其它人只有皇帝特别恩赐,才可以用,如黄马褂之类。民间就更是禁忌有黄色的衣服了,否则,就被视为“要造反”和“想篡位”。

大臣穿绣有“蟒”“斗牛”“飞鱼”等花纹的袍服,各按品级,不得随便。一般官服多为本色云缎,前胸后背各缀一块彩绣“补子”(官品不同,“补子”的彩绣也不同)。有品级的大官腰带间垂一长长丝绦,下面悬个四寸长象牙牌,作为入宫凭证。冬天上朝,必戴皮毛暖耳。普通衣服式样还多继承宋、元遗制,变化不大。这时结衣还用带子,不用纽扣。男子头上戴的巾,有一种像一块瓦式,名“纯阳巾”,明太祖定名为“四方平定巾”,读书人多戴它;另有一种帽子,用六片材料拼成,取名“六合一统帽”,小商贩和市民多戴它。妇女平时在家,常戴遮眉勒条;冬天有事出门,则戴“昭君套”式的皮风帽。女子有穿长背心的,这种背心样式和兵士的罩甲相近,故又叫“比甲”或“马甲”。

清朝的服装打扮,不同于明朝。明朝的男子一律蓄发绾髻,衣着讲究宽大,大体衣宽四尺,袖宽二尺,穿大统袜、浅面鞋;而清代的男子,则剃发垂辫(剃去周围的头发,把顶发编成辫子垂在背后),箭衣马蹄袖,深鞋紧袜。清代官员服用石青玄青缎子、宁绸、纱,作外褂,前后开叉,胸、背各缀“补子”(比明代的“补子”小一些)一方(只有亲王、郡王才能用圆形),上绣各种禽兽花纹,文官绣鸟,武官绣兽,随品级各有不同。

古人穿衣服有什么讲究 第12张

一般人戴的帽子有素冠、毡帽、便帽等几种。便帽即小帽,六瓣合缝,上缀一帽疙瘩,俗名西瓜皮帽。官员的礼帽分“暖帽”(冬天戴)、“凉帽”(夏天戴)两种,上面都有“顶子”,随着品级不同所戴的“顶子”颜色和质料也不同:一品官为红宝石顶,二品官为红珊瑚顶,三品官为亮蓝宝石顶,四品官为暗蓝宝石顶,五品官为亮白水晶顶。帽后都拖着一把孔雀翎,普通的无花纹,高级官僚的孔雀翎上才有“眼”,分一眼、二眼、三眼,眼多表示尊贵。只有亲王或对统治阶级特别有功勋的大臣才被赏戴三眼花翎。

平民妇女服装,康熙、雍正时,时兴小袖、小云肩,还近明式;乾隆以后,袖口日宽,有的竟肥大到一尺多。衣服渐变宽变短。到晚清,城市妇女不穿裙,但上衣的领子转高到一寸以上。男子服式,袖管、腰身日益窄小,所谓京样衫子,把一身裹得极紧,加上高领子、琵琶襟子、宽边大花坎肩,头戴瓜皮小帽,手拿一根京八寸小烟管,算是当时的时髦打扮。一般地主、商人和城市里有钱的市民,很多就是这样的装束。照规定,清代农民是许可穿绸纱绢缎的,可是事实上穿绫罗绸缎的仍然是那些地主官僚们、大商人们,至于受尽剥削、受尽压迫、终年辛勤难得一饱的短衣汉子们,能求勉强填满肚皮,不至赤身露体已经很不容易,哪里还能穿得上丝织品!

广告

膳食养生
保健按摩
人群养生
养生常识
生活百科
中医
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