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 > 生活百科 > 关于中国的民俗一些小知识

关于中国的民俗一些小知识

来源:可可女性网    阅读: 2.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关于中国的民俗一些小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知道中国其实有非常对的习俗。每个地方的文化差异都不同,习俗也是不相同。那么接下来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关于中国的民俗一些小知识,一起看看吧!

关于中国的民俗一些小知识1

关于中国的民俗一些小知识

关于中国民俗的小知识

春节

春节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认为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有些地方的新年庆祝活动甚至到整个正月结束为止。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天津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的习惯,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天津古文化街乔香阁请中国结的习俗,取乔香纳福之意。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几十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各具自己的民族特色。

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关于中国的民俗一些小知识2

带大家详细了解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

1、元旦

”元旦“据说起源于三皇五帝时的颛顼,已沿用了5000多年。原来是指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春节的第一天,才被称为“元旦”。”元“是开始的意思,”旦“是指天明的时间,即白天。元旦就是新年的第一天。

民国建立后,对传统历法采取了摒弃的态度,采用公元纪年,强制性的将元旦改成了公元1月1日。

这个节日在民国时只存在于政府机构,新中国建立多年以后,才慢慢被广大人民所接受。

建国后,不少民俗专家都表示:元旦这个节日,即没有文化内涵,也没有纪念意义,更与老百姓的生活方式脱钩。

因此很多人建议取消元旦节日,将元旦恢复到正月初一,并增加中国传统节日。

2、春节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新年的初始。

通常,老百姓从小年就开始庆祝,小年在部分地区是腊月23,还有一些地区是腊月24。从小年开始,就进入春节的范围了。

小年又被称为”灶王节“,据说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奏事,言一家的祸福,因此小年这一天也要祭祀灶王爷。

年三十是全家吃团圆饭的时候,然后一家人一起守岁迎接新年。

第二天一早,大家要出门相互拜年,逢人就说新年好。而小孩子能拿到很多压岁钱。

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3、元宵节

元宵节在道教里又称”上元节“,古代春节要等到元宵节后才算结束。现在乡村居民仍然以元宵节作为春节的结尾。

元宵节有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节也是”法定节假日“呼声很高的一个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4、春耕节、春龙节

俗语里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二月二也就是春龙节,据说这一天,龙开始行云布雨,农民可以开始种植庄稼了,因此这一天又被称为”春耕节“。

5、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大概起源于周代,至今已2500多年历史。

清明节的前一天称为”寒食节“,这一天禁烟火,只吃冷食,据传说是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立。

现在清明节已经成为我国的法定节假日。

6、端午节

端午节是农历的五月初五,发源于荆楚百越一带,原指仲夏第一个午日,又称”端阳节“。这一天崇拜龙图腾的氏族有划龙舟祭祖的习俗,后人将其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端午节也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部分地区是纪念伍子胥等。

端午节有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现已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

7、七夕节

农历七月七是传统的七夕节,又叫乞巧节,是华人地区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相传起源于春秋时的楚国,原为祭祀牵牛星和织女星,汉代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在一起。

七夕节在古代是女子的节日,这一天女子可以盛装走出家门,聚会、游玩、展现女红手艺等。

现已成为中国的情人节。

8、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是道教里的中元节,也是佛教里的盂兰盆节,俗称鬼节。据说这一天鬼门关大开,阴间的鬼魂会来到阳间。因此这一天是民间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

中元节在古代原是指:秋收后,用新粮食祭祀祖先,报告收成。

9、中秋节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仲秋节,是盛行于汉文化圈的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始于唐朝时期。

中秋节也是一个合家团圆的节日,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

中秋节现为我国法定节假日。

10、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是重阳节,古代又称”登高节“,这一天有登高赏秋的习俗,还有插茱萸、赏菊花、品菊花酒等习俗。,

重阳节是与除夕、清明、中元节并列的四大祭祀节日之一,九九有”久久“的寓意,因此祭祖与敬老在同一天进行。

2012年被我国法定为”老年节“。

广告

膳食养生
保健按摩
人群养生
养生常识
生活百科
中医
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