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 > 生活百科 > 中国古代史知识梳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梳理

来源:可可女性网    阅读: 1.8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中国古代史知识梳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我们上学的时候都要学习中国的历史,中国古代有着5000年的历史底蕴,其中有很多的知识点需要我们了解学习。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带来中国古代史知识梳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梳理1

第一部分 先秦

阶段特征、

从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前是我国的先秦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三个历史时期。由于原始社会的内容不列入高考范围,故本单元主要涉及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完成期间的历史变化。其间依据社会性质的变化,划分为两个时期,其特点有:

1、夏朝、商朝和西周(公元前2070年──前771年)

这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强盛时期。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表明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商朝

奴隶制文明有新的发展;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奴隶制国家走向强盛。

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基本特征)

(1)政治上:A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势力上升,展开广泛的变法,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建立。B大国争霸。统一的封建国家在形成之中。C分封制瓦解。D 民族融合。

(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使得私田扩大

A 井田田制瓦解。B 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剥削制度得以确立,社会经济因之得到发展。

C 封建经济初步繁荣。

(3)文化上,社会思潮相当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也取得一系列成就。

中国古代史知识梳理

第二部分 秦汉

阶段特征、

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到公元220年曹丕建魏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时期(基本特征):

1、政治上

A秦统一后首次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武帝时期,得到巩固,封建大一统局面出现了。

B 封建中央和地方官制初步建立。

C 统治思想:秦朝是法家思想,西汉初年是道家思想,至汉武帝时期用儒家思想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秦朝的措施和西汉的“王国问题”解决及东汉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

E 选官制度的进步:废除世卿世实禄的制度。秦朝:按军功授爵;两汉是察举制和皇帝征召。

2、经济上:

① 基本特征: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② 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暴虐统治又破坏了生产力

发展,两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③ 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经济重心在北方);

④ 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

⑤ 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

3、民族关系:

A 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的版图大大开拓。

B 中原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北方:主要是与匈奴的关系,以战争为主。

西方:与西域的关系,开始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

南方和西南:主要是越族和西南夷,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

4、对外关系:

A 对外交往初步发展,是我国外交的开创时期。

B“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C东汉时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中国,这是中国同欧洲国家的最早的直接友好往来。

D 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

5、在思想文化上:

①秦汉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第一个高峰,不仅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了贡献。

②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

③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④外来思想文化(佛教和与之相关的文学艺术)开始传入中国;

⑤与“君权神授”等封建迷信思想相对,产生了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第三部分三国、两晋、南北朝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长期分裂割据状态中。主要表现在:

1、政治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长期处于分裂对峙局面,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社会 动荡不安。

2、经济上:由于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北民南迁等因素的促进,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为以后的大一统奠定了经济基础。

3、民族关系上:民族融合是这个历史时期的又一时代特征,中华民族不断吸收新鲜的

血液,更加发展壮大起来。

4、在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在动荡、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异彩纷呈,为以后唐宋时期

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新的基石。

第四部分 隋唐

阶段特征、

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的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基本特征)这一时期的特点有:

1、政治上:

A 基本特征:是我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完善时期。

B 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统治政策得到调整,形成了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政治格局,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从府兵制到募兵制保证了这种政治格局的稳定,贞观之治是这种格局形成的关键时期,开元盛世达到鼎盛。

C 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上:用三省六部制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在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上:没有很好地解决,如:安史之乱等。

D 选官制度有了大的进步: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2、经济上:

A 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市,城市的发展是商业繁荣的重要标志。出现盛世的局面,形成中国古代史上第二个盛世。

B 安史之乱后,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 唐后期,由于土地兼并,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遭到破坏,为解决财政困难,唐实行两税法,是我国赋役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但也未能使经济复苏。

3、民族关系:

A 唐朝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或设机构,或采取册封政策,或实行和亲政策,政策灵活多样,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B 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各族人民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4、对外关系:

A 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唐朝与亚洲、欧洲、非洲等各国之间的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B唐朝对亚欧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外来文化对唐朝的影响也很明显。

5、文化上:

唐朝文化博大精深,世界领先,全面繁荣,泽被东西,影响深远,兼收并蓄。“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形成。

第五部分 辽宋夏金元

阶段特征、

本单元叙述的是从朱温907年建立后梁到1368年元朝灭亡共460多年的历史,涉及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各封建王朝。五代、辽、宋、夏、金、元历史的基本特征: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政治上:

①由政权并立到逐步统一。先是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后是两宋政权与辽、夏、金、蒙古政权的并立,最后归于元朝统一。

②中央集权加强。宋太祖采取分散中央与地方权利的方法,把军权、行政权和财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元朝实行行省 制度和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

③中原封建王朝“积贫积弱”,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势力大大发展,并最终统一全国。

④政治中心东移格局确立。

⑤汉族先进的封建政治制度向边疆地区拓展,纷纷为各少数民族所吸取,加速了边疆各族的进步步伐。

⑥出现了一国两制的政治范例。(即蕃汉分治)

(2)经济上:

①商品经济活跃,对外贸易频繁,封建经济高度繁荣。

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③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南宋),南方经济继续发展。

(3)民族关系:

①民族政权并立,各政权之间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②民族融合出现又一次高潮,新的民族形成。到元朝时,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又得到巩固和发展。(新特点:新的民族的形成和汉族的外迁)。

(4)对外关系:

①外贸易发达,对外贸易由传统陆路为主转到以海路为主。

② 古代对外关系的重心发生明显变化:由陆到海,由南到北。

(5)科技文化:

①是我国封建文化的高峰。

②科技成就突出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主要指三大发明的外传)。

③全面繁荣,取得辉煌成就: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④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少数民族文化对祖国文化繁荣胜出了重大贡献。

⑤科技文化的发展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火药、火器大量使用;大量文学作品反映了战争与分裂的'社会现实《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第六部分 明清

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基本特征)

1、内容概述

明清阶段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中外交往上都体现出衰落的特征,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却得到进一步巩固。

2、阶段特征

(1)、政治上:其突出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强化。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并且日益僵化、腐朽、反动,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A明朝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在地方废行省高三司。

清朝在中央设军机处,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B 明清统治者均采取一些非常措施以维护统治,加强君主权威。

明朝设厂卫机构严格监视和控制官员和百姓;八股取士,培养皇帝的忠实奴仆。

清朝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压制反清思想。

农民战争发展到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新水平。

(2)、经济上:封建经济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①明清初期,都为恢复发展生产,调整统治措施,以缓和矛盾,稳定小农。(奖励垦荒,更名田;固定丁税;摊丁入亩)

②封建经济空前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因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而发展缓慢;(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可以反映封建制度在经济上的衰落)

封建赋税制度进一步完善,基本完成了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转化。

边疆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

(3)、对外关系:

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中国越来越脱离世界;

西方殖民势力东来,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

(4)、在思想文化:承古萌新。

①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但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中西方差拉大;

②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③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学兴起,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并深刻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落。

④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编大型图书成就突出,显示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⑤方传教士东来,使中国了解到一些先进的外来文化。

⑥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教育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

(5)、民族关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坚决同分裂叛乱势力作斗争,正确地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如:尊重民族宗教信仰)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拓展了疆域。

坚决反击外来侵略,维护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

③ 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了,边疆地区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

中国古代史知识梳理2

中国古代史重点必背

一、商鞅变法的性质

封建制改革;决定变法性质、对社会变革影响最大(起关键作用)、确立地主阶级统治地位的措施是: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建立县制;对旧贵族触动最大的是:按军功授爵。(“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最早提出“为政以德”是,体现了 “以德治国”的思想。“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出自儒家思想。著名的教育主张有:温故而知新、因材施教等。

(2)法家思想创始人韩非子最早提出“法治”,体现了“依法治国”的思想;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秦始皇采纳了他的主张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制国家。

(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体现了道家思想创始人老子朴素辩证思想。

(4)墨子提出“兼爱,非攻”的主张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愿望。最有可能获诺贝尔和平奖。

(5)“斧斤以时令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张;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和谐。

三、秦朝历史

(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小篆)、货币(圆形方孔钱)、度量衡。

(2)焚书坑儒: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加强思想统治。

四、两汉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主张,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2)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开辟胡一条商路,西汉张骞作出的贡献最大。

(3)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今“新疆”正式开始隶属中央。

(4)“蔡候纸”指东汉的蔡伦改进造纸术(西汉发明纸)。

(5)东汉张衡发明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

(6)“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及文化

(1)208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共同抗击曹操的赤壁之战,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后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2)“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北魏孝文帝改革(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推行汉化政策:主张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学汉礼。意义: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3)南朝祖冲之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数,领先世界近1000年。

六、隋唐时期

(1)“天下转漕,仰此一渠”、“北通诼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隋炀帝时开凿的京杭大运河的作用: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2)“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功德不及汉文帝,更不可浪费民力”“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唐太宗时期:“贞观之治”;“镜子”——魏征。

(3)“贞观之风,一时复振”、“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唐玄宗前期:开元盛世(唐朝达到全盛)。

(4)“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英国的考试制度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科举制,诞生于隋朝(隋炀帝时);完善于唐朝;倒退于明朝(八股取士);废除于清朝末年。

(5)“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太宗科举取士,招揽人才。

(6)唐太宗时“文成公主” 嫁 “松赞干布”(和亲政策),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元朝设立“宣政院”——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7)贞观年间,日本 “遣唐使”学习隋唐封建制度,进行大化改新——日本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标志(中国派留学生到日本学习,起源于洋务运动)。1868年日本学习欧美列强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明治维新——日本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8年),中国学习日本进行戊戌变法,但失败。

(8)“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唐玄宗时,鉴真东渡到日本。

(9)2006年中印友好年。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今印度),著《大唐西域记》;明朝郑和也到达过印度。(欧洲航海家达·伽马、麦哲伦的航线也经过印度洋)

(10)《金刚经》——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与文艺复兴有关。(印刷术的两个发展阶段:隋唐雕版印刷术、北宋活字印刷术)

(11)“天衣飞扬,满壁风动”——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的石窟艺术(飞天壁画)。

七、宋元时期

(1)元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元朝设立行省 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2)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今台湾)。

(3)宋元时期(我国科技发展的高峰期)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

(4)活字印刷术比西方早约400年;

(5)“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北宋”发明“指南针”——罗盘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广泛用于航海,还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6)唐朝中期有“火药 配方”的记载;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广泛用于战争。13、14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7)“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是一部编年史通史。

八、明清时期

(1)清朝雍正帝建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达到顶峰)。

(2)2005年7月11日郑和航海600周年,也是我国第一个航海日。明朝郑和(马三宝)从刘家港出发,七下西洋(印度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中国和亚非各国的交往,加强了两者的友好关系,比欧洲航海早半个多世纪。

(3)“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明朝戚继光抗击倭寇。

(4)“开辟荆榛逐荷夷”、“驱逐荷夷,一代英雄”——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康熙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台湾与内陆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5)清朝对西藏佛教首领实行册封制度;顺治帝册封“达 赖 喇嘛”,康熙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6)1727年,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7)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设置“伊犁将军”,管理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8)1771年,渥巴锡领导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谱写了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的光辉篇章。

(9)资本主义萌芽:中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施复夫妇)——明朝中后期(15、16世纪江南地区);世界14、15世纪的意大利(地中海沿岸)。

(10)“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其对中国的影响:对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活动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导致了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11)促使近代中国对外政策转变(由闭关锁国向对外开放、向他人学习)的历史事件:鸦片战争。

广告

膳食养生
保健按摩
人群养生
养生常识
生活百科
中医
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