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人 > 女性保健 > 练太极对冠心病肺结核肝炎有好处

练太极对冠心病肺结核肝炎有好处

来源:可可女性网    阅读: 1.1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练太极对冠心病肺结核肝炎有好处,现今生活中,我们能在公园看到许多老年人练习练太极,而练习练太极的好处是非常多的。下面介绍练太极对冠心病肺结核肝炎有好处!

练太极对冠心病肺结核肝炎有好处1

太极拳是温和的全身运动,对身体各方面都有好处,并适合年老、体弱和病情较轻的冠心病,肺结核、肝炎乃至癌症患者练习,强烈均可,老幼皆宜。

太极拳是一种内外兼修,动静结合的拳术,是我国特有的练身之一。

太极拳的特点是松、静、柔、深。松是放松。肌肉和精神都放松,采取自然站立姿势,舒适自然。

练拳时动作轻柔圆活,不用紧张用力。由于全身放松,血管也就放松,便能促使血压下降,增强血管弹性,加强心肌的营养,有利于防治各种心血管疾病

静是安静、沉静,全神贯注,摒除杂念,对调节脑皮层和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独特的作用,对治疗神经衰弱有很好的效果。

练太极对冠心病肺结核肝炎有好处

柔是动作柔和、连贯、不急不躁、上下相随、内外结合,眼随手转、步随身换,使全身各部位器官有机配合。

能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有和改善各器官之间的协调配合,从而增强人体各方面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

深是呼吸匀细深长,沉静稳定,气沉丹田,加强呼吸深度,保持肺组织弹性,增加肺活量,对增强呼吸系统功能和帮助肺结核患者康复,有良好的作用。

太极拳又是以腰轴,腰部活动能促使腹腔血液循环,增进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

对肝脏也有按摩作用,能改善消化系统功能,消除肝脏瘀血,改善肝功能,对有消化系统疾患和肝炎患者有很好的作用。

练太极对冠心病肺结核肝炎有好处2

太极拳是我们中华 名族的瑰宝,它不仅仅是一门武功,同样对于医学界也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多年来,很多人通过练习太极拳达到了治疗疾病的效果,有研究显示,太极拳对于冠心病患者也是有帮助的。

冠心病发病部位位于心脏,这是我们人体非常重要的部位,常伴有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症状。

16世纪以来,太极拳即在我国民间流传,作为治病强身的一种重要手段,对心血管疾病尤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有人曾组织14名冠心病病人进行太极拳锻炼并追踪5年,发现显效和有效者9人,占64%。

太极拳活动的开展很广泛,各地都能找到较好的拳师进行学习。有许多书刊都详细介绍了各式太极拳动作图解,可看图自学。

所以说,冠心病患者,可通过自学太极拳来缓解自己的疾病。

但冠心病病人在练太极拳时,还应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要用意而不用力打拳时注意力一定要高度集中,排除一切杂念,用意而不用力地以意识引导动作。

也就是在做某一动作之前,要先想某一动作;同时又边做边想下一个动作。这样“先想后做,边做边想”就能将意识与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太极拳讲究以意为导,来实现形意结合。

另外,冠心病病人还十分需要全身放松,让全身经络畅通无阻。“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

(2)密切配合呼吸太极拳的学派繁多,采用的方法各异,但就呼吸的生理学基础来看,一般都主张采用腹式呼吸,即以横膈膜的升降为主来带动呼吸。

其动作是吸气时膈肌下降,小腹有点外凸;呼气时膈肌上升,小腹则回收(一般用鼻吸气,用口呼气)。腹式呼吸时要顺其自然,不要憋气。要逐步达到深、长、细、匀、稳、缓、静等7种要求。

练太极对冠心病肺结核肝炎有好处 第2张

在配合具体动作时,一般都遵循“降呼升吸”、“进呼退吸”、“实呼虚吸”等原则。总之,呼吸一定要合乎自然,不要每个动作都要一呼一吸。

由于动作的难易快慢不同,呼吸只能自然地配合动作进行,以达到圆活、协调、连贯的地步。

冠心病患者练太极拳可使心脏、冠状动脉反射性扩张,增强心脏功能,延缓心功能减退过程;能调整血压、血糖和血脂,防治心血管疾病;能保持心脏、血管系统的健康,可预防冠心病和动脉硬化。

太极拳简单易学,动作舒缓,呼吸自然,姿势放松,程序稳定,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可使肌肉松弛,血液循环加快,心脏负担减轻,心脏功能增强,血管松弛,对防治冠心病有良好的效果,是适合冠心病患者的运动项目。

如结合散步,则效果更好。练习太极拳可辅助治疗冠心病、高血压、消化性溃疡、肺结核、肝炎恢复期、骨关节病,具有祛病延年的功效。

太极拳动作柔和,姿势放松,毫不紧张,肌肉放松能引起血管放松,促使血压下降。太极拳能延缓肌力的减退,保持关节的灵活性和柔韧性。

太极拳增强消化功能,可改善消化功能,促使消化液分泌,增进食欲,有利于增强体质,具有健脾固本的作用。

练太极对冠心病肺结核肝炎有好处3

太极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静脉之间微血管中的血液循微环。人的体内大血管如同大江大河,小血管好比支流,毛细血管则像纵横交错的灌溉渠道,人体的组织和细胞如同秧田里的秧苗。

细胞所需要的养料(包括氧气和营养物质)以及排出的废物(包括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靠上述各种血管共同完成运送,其中毛细血管的运送过程就称为人体的微循环。

人体仅靠心脏有限的收缩力,不可能将血液送至各个组织和细胞,还必须依靠血管自身的节律性的运动。微血管的这种自律性运动与心跳并不同步,起着第二次调节供血的重要作用,被当今医学界称为人体“第二心脏”。

正常情况下,微循环血流量与人体组织、器官代谢水平相适应,使人体内各器官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进行。

若毛细血管不通畅,就好像一块块秧田的”水渠“受阻,禾苗得不到水分就会枯死一样,人体脏器也会因此而衰老和产生疾病。

现代医学已证明:人体步的衰老、高血压、糖尿病及许多心脑血管疾病都与微循环有着密切关系。

毛细血管内凝血引发微血栓形成时,可能会堵塞肺、肝、肾、肠、心、脑等许多器官的血流,造成细胞机能和代谢严重紊乱,甚至发生变性坏死。

“衰老微循环理论”认为:人体微循环障碍是导致衰老的主要原因。人体的毛细血管微循环不通畅,会逐渐引起组织脏器的衰老。

而微循环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其中尤以50~60岁最为突出,是多病和衰老的危险年龄。所以微循环的功能正常与否,是人体健康状态的重要标志。

微循环学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学科,但在清代太极拳家的著作中,许多论述与微循环学理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人体毛细血管纵横曲折遍布全身,微循环也随之无微不至,武禹襄在《十三势行功心解》中把人体的气血通道比喻为“九曲珠”,“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多么贴切。

王宗岳在《十三势行功歌》中提出“气遍全身不稍滞”,陈鑫在《太极拳论》中强调行气要到达人体的“四梢”、“五脏”,都是讲人体的气血流动应当畅通无阻,无处不至。

练太极对冠心病肺结核肝炎有好处 第3张

人体肌肉每平方毫米的横截面积上约分布两千条毛细血管,在静息时,毛细血管大部分主动关闭,约有20%处于开放状态,只有在需要时,关闭的毛细血管才被激活,参与微循环。

比如,人们进餐后,消化道毛细血管“闸门”开放,胃肠道微循环加快;人们在思考问题时,脑部毛细血管被激活,大脑微循环加快。

极拳有益于人体微循环。

当人们长期缺乏体育锻炼或随着年龄的增长,毛细血管的血流不通畅,产生微循环障碍,就逐渐引起许多疾病和机体的衰老。

我们在习练太极拳时,通过身体的伸缩旋转运动和内气在周身各个部位的畅流,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激活遍布全身的毛细血管,促进微血管的自律运动,加速微循环。

太极拳属于内家拳,主张“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强调体内气血的畅通。太极拳理论中所说的“气”,不是呼吸之气,因为呼吸之气只能在肺部活动,它指的是人体的“内气”。

只要练功得法,经过一定时期的练习,在行拳时就会产生出“气”的感觉,如手指有胀、热、饱满感,腹腔内气流咕咕作声,有虫爬蚁走样刺痒的感觉等等。

以上的感觉,实际上是人体气血循环加快,经膜和毛细血管扩张,也就是微循环加速的外在表现。

针对太极拳运动对人体微循环的影响,中国科学院武术协会组织了14位科研工作者进行了专题研究,收集了85位太极拳爱好者人体微循环的相关资料,通过甲璧、指端温度反映人体微循环状态。

甲襞是指人体手指指甲根部皮肤皱褶部位,甲襞微循环状态可用综合积分值半定量表征,分五级从正常(《1)到重度异常(≥8)。随年龄增长,人体衰老,微循环变差,甲襞微循环综合积分值将不断增加。

体温是人体重要的生理指标,反映整体的机能及测量部位的细动脉供血状态和静脉流出量。局部温度变化对运动效果能给出有益提示。

通过上述研究发现:太极拳锻炼可以使甲襞综合积分值有显著性改善(主要指流态和红细胞聚集程度),能够有效改善人体末端微循环状态。

在上述研究过程中,发现太极拳对人体微循环改善的效果与被试验者的行拳方法有很大关系:行拳时,能够心静体松,动作协调,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正确掌握太极拳要领的人,其促进微循环的效果就很明显;

反之,动作僵硬,缺乏协调,不得太极拳要领的人,对自身微循环的改善作用不大。

因此,我们在学习太极拳时,一定要在明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习练,尽快掌握太极拳的要领,才能够增强太极拳的健身作用,达到《十三势行功歌》中所说的“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