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育儿知识 > 父母在宝宝学习走路时要注意的几个事项

父母在宝宝学习走路时要注意的几个事项

来源:可可女性网    阅读: 2.1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宝宝刚出生时不会走路的。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抚养让宝宝变得更加强壮,再加上适当的练习,宝宝才能学会走路。从整天躺着到宝宝会走路,这中间要有一年左右,而且,在宝宝学走路的过程中,宝宝特别容易摔倒,这时候,父母一定要格外留意,做好保护工作。

1.注意时机

学走路是一种很自然的过程。随着宝宝肢体运动能力的日益增强,在经历翻身、坐、爬、站之后,走路就被提到日程上来。

每个宝宝开始学走路的时间都不相同,甚至可能出现较大的差距。因此,学走路并没有所谓最适当的时机,必须视自身的发展状况而定。这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般来说,宝宝在11~14个月时开始学走路。如果在11个月以前就有学走路的意愿,也不会有太大影响。只要宝宝在1岁6个月之前能独立走路,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宝宝还没有到达学走路的年龄,而且本身也缺乏走路的意愿,那就不能强迫宝宝去学走路,否则很可能对肢体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父母在宝宝学习走路时要注意的几个事项

2.注意姿势

在学走路的时候,由于下肢尚未发育完全,所以容易出现不正确的走路姿势,但大多数都属于正常现象。随着宝宝逐渐成长,大多会慢慢自行调整,恢复正常的走路姿势。

偏内八字的姿势可说最为常见。除此之外,有些宝宝也可能出现脚板重心偏内而出现脚丫外侧翘起的现象。这是由于宝宝的筋很柔软,而且还不会完全控制脚板的肌肉,所以会在脚板内侧发力,造成外侧有些翘起,对此父母不需要过于担心。

在宝宝刚出生时,小腿多会向内弯。另外,在人体发育初期,大腿骨会偏向内旋,导致宝宝两腿与膝关节向外远离,形成O型腿,也就是医学上所谓的“膝内翻”。在开始学站或学走路时,宝宝O型腿的情形会更加明显,但随后便渐渐好转,会自行调整回来,在1岁半以前几乎都会恢复正常。如果宝宝的O型腿超过2岁仍未改善,就需要请医师诊断治疗。

有些宝宝学走路时经常跌倒,让父母十分担心。事实上,这是由于宝宝的平衡感及肌肉运动协调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全,容易出现重心不稳,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请在平时多多观察,只要宝宝跌倒的情形在逐渐改善,或是跌倒次数日益减少,那就表示宝宝一直在进步,也就不用太过紧张。

父母在宝宝学习走路时要注意的几个事项 第2张

TIPS:宝宝不敢往前迈步怎么办?

对宝宝来说,学走路是一段新的发展历程,为了让宝宝能勇敢地试着往前走,父母应该多多鼓励。当宝宝害怕踏出脚步时,您可以用温和带着微笑的口吻告诉他“宝宝加油,你可以做得到”“妈妈在这里陪着你”,这样宝宝就有动力继续走下去。当宝宝走到目的地时,父母可以抱抱他或为他拍拍手,让宝宝更有信心。

3.注意异常

O型腿大多属于生理性的表现,会随着宝宝的成长而自然恢复正常。不过,仍有小部分宝宝是因为腿部发育异常所导致,必须接受治疗。如果O型腿现象持续到2岁以上,或是发现有其他不正常症状出现,例如宝宝走路时膝盖部位的稳定性不佳、走路时有疼痛的感觉等,就应该尽早就医诊断,必要时还要转诊到小儿骨科,做更详细的检查与治疗。

在宝宝学走路时,父母可以运用一些简单的观察原则,来检测宝宝腿部发展是否出现异常。最基本的就是观察宝宝的双腿(整个下肢),看外观有无异常,比如单侧肥大、大小肢、长短脚等。一旦发现宝宝双腿皮肤的纹路出现不对称的情形,那就很可能出现了长短脚。另外,注意宝宝的髋关节在走路时是否能顺利张开、有无发出声响。如果有这种情形,很可能是有先天性的问题,比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父母在宝宝学习走路时要注意的几个事项 第3张

在经过检查确诊之后,如果宝宝腿部发育的确出现异常,医师会根据骨骼异常程度以及年龄来选择最适当的治疗方式。一般来说,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穿戴矫正支架和手术矫正。需要手术矫正的情形大多由疾病所引起,并不常见。

TIPS:扁平足大多不需担心

扁平足是指足部内侧脚弓在站立时出现消失的情形。在刚刚出生之后,宝宝双脚的脂肪一般都比较多,而且韧带松弛,因此几乎都有扁平足的现象。尤其到了学走路的阶段,看起来就更为明显。不过,大多数宝宝的脚弓在长大后会自然出现,不需要特别治疗。因此,建议父母不妨先观察,如果宝宝2岁以后还有扁平足的现象,再带宝宝到小儿科或小儿骨科检查也不迟。

当宝宝能够扶着东西站起来的时候,父母就在幻想这宝宝走路的样子了吧。可是这需要父母付出大量的精力来帮助宝宝学会走路。现在有很多宝宝走路辅助工具,建议,父母不要偷懒,就用最笨的办法帮宝宝学会走路。这样宝宝不仅学得快,还能增加宝宝自信,以后宝宝学别的东西也更顺利。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