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人 > 时尚女人 > 民国时期平民老百姓的服装

民国时期平民老百姓的服装

来源:可可女性网    阅读: 1.57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民国时期平民老百姓的服装,每个时期都有着独特的穿衣风格,民国时期的服装一方面具有稳定性,另一方面具有变异性,女子服装出现了日益华丽和普及旗袍的趋向。下面来看看民国时期平民老百姓的服装。

民国时期平民老百姓的服装1

《民国服制》规定:“男子礼服分为大礼服、党礼服2种。

其中大礼服分书用、夜用2种,书用大礼服为西式大氅式;夜用大礼服类似燕尾服,但后摆呈圆形,裤用西式长裤。

常礼服也分2种:一为西式,一为袍褂式,均为黑色,衣料采用国产丝、毛织品或棉、麻织品。

女子礼服则只有1款:上用长与膝齐的对襟长衫,下用长裙;衫裙均加绣饰。

穿着礼服出席丧礼时,男子要在左腕缠上黑纱,女子则在胸前缀以黑纱结。

民国时期平民老百姓的服装

民国代表性服装

1、中山装

直立领,有四个贴袋,袋盖倒山形笔盖式,门襟五粒纽扣。这种服装既是对西式服装的模仿,吸收了西装贴身、干练的优点,同时也加入了新的中国元素,如立领、贴袋、及五粒纽扣的设计增添了对称、庄重的风格。

2、旗袍

旗袍局部被西化,在领、袖外采用西式的处理,如用荷叶领、西式翻领、荷叶袖等,或用左右开襟的双襟。常见的大红旗袍,色彩绚丽醒目,款式别致,充分展现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着重体现东方女性含蓄优雅的魅力。

民国时期平民老百姓的服装2

民国时期的服装一方面具有稳定性,如直至民国后期仍有穿清代服装 的;另一方面具有变异性,如男子服装出现了从长袍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逐 渐过渡的趋向,女子服装出现了日益华丽和普及旗袍的趋向。

就男子服装的变化来说,中山装的出现引人注目。中山装由孙中山创制, 他基于日本的学生装而加以改革,改成单立领,前身门襟9个扣子,左右上 下4个明袋,袋上面有“胖裥”(即袋褶向外露),后身有背带缝,中腰处有一腰带。这是最早的中山装。

后来根据《易经》和民国时期的有关制度而寓以涵意,如依据国之四维 (礼、义、廉、耻)而确定前襟4个口袋;依据 国民党区别于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 察)而确定前襟5个扣子;又依据三民主义 (民族、民权、民生)而确定袖 口必须为3个扣子。在西装的`基本式样上渗入中国的传统意识。

民国时期平民老百姓的服装 第2张

就女子服装的变化来说,旗袍的逐渐普及值得提及。旗袍的普及开始于 20年代初,当时旗袍的式样与清末的旗装没有太大差别。但不久袖口缩小, 滚边变窄。至20年代末,受欧美服装的影响,旗袍又缩短长度、收紧腰身。

30年代旗袍已相当普及,其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和长度等方面,时长 时短,时高时低,反复无常,但总的趋势是由长到短,由高到低。到了 40 年代则进一步减低领高和缩短长度,并在夏天取消了袖子。旗袍本是满族妇 女的服装,它之所以能在汉族妇女中逐渐普及,主要原因有二:

①经济便利。 以前妇女从上到下一套服装包括衣、裤、裙等多件,而旗袍一件即可代替。 何况在用料、做工方面也大大减少工本。

②美观适体。由于旗袍上下连属, 合为一体,容易衬托出妇女的身姿,加上高跟皮鞋的配合,更能体现出妇女 身材的线条之美。

民国时期平民老百姓的服装3

民国男子的服饰

男装民国初期西装革履和长袍马褂并行不悖。20年代前后出现“中国民主革命之父”孙中山先生创制的中山装,并逐渐在城市普及。

中山装和西服在官职人员和知识界比较多用,主要是在一些正式场合穿着,显得庄重礼貌,这是西方思想在中国社会中影响的具体体现。而服饰颜色的选择会根据不同的季节有所调整,夏季选用白色,其他季节选用黑色或深色。

民国时期平民老百姓的服装 第3张

长袍马褂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主要是平民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立领、三个口袋、七个扣子的学生装主要是高等学府学生的制服。长袍外加坎肩、马甲使用也很普遍。此外上衫下裤或外罩一条围系式的或长或短的裙子,是乡下男女的普遍装束。

民国女子的服饰

女装的总趋势分两种类型,一种是用各种素色或者印花面料制作的曲线长旗袍,特点是在衣边加镶条、补花或衣外加套小马甲和丝质围巾;另一种是上衣下裙分开的衣裙式。

民国时期平民老百姓的服装 第4张

到了30年代初,旗袍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服饰。当时的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刚开始时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薄的丝绸做的旗袍也要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才能体现出美。在这之后,低领旗袍又开始流行,领子越低越现代,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

旗袍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有时流行长的,长过手腕甚至将整个手都可以盖住;有时候流行短的,短到极致就是没有衣袖了。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