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今日头条 > 嘴里发出这气味儿要当心 可能要潜藏大疾病!

嘴里发出这气味儿要当心 可能要潜藏大疾病!

来源:可可女性网    阅读: 4.83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口臭是很讨厌的,要知道,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一张嘴就被口臭给拉低个人形象,那么,对于有口臭的人来说,该怎么办呢,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哦!!

嘴里发出这气味儿要当心 可能要潜藏大疾病!

易引发口臭的4大疾病

过去,人们总以为会口臭,是刷牙不够勤快。随着医学日渐发达,开始了解造成口臭的原因很多,台北市立万芳医院牙周病科主治医师黄培琪表示,虽然80%的口臭是因为口腔问题,像蛀牙、舌苔造成;但仍有15~20%是因身体状况不佳导致,像糖尿病患常出现烂苹果味或酮味的口气;长期便秘者也易有口臭发生。因此,与其寻求偏方,或靠漱口水、口气芳香剂来寻求短暂的解决,不如先搞清楚口臭的原因,才不会白忙一场,却不见效果。

由于肠胃、肝硬化、新陈代谢、荷尔蒙分泌等问题也可能导致口臭,怎么做能彻底根治?台北市立联合医院阳明院区牙科主治医师林沧溢、台安医院营养师郑雅分,共同针对几种导致口臭的原因提出解决之道。

嘴里发出这气味儿要当心 可能要潜藏大疾病! 第2张

口腔疾病

林沧溢表示,若出现口臭,第一步应先至牙医诊所检查是否为口腔疾病造成,若确定不是,再由医生建议转往其它科别做更深入的病因检查。

一般而言,会引起口臭的口腔问题多为蛀牙、牙周病、口腔清洁不够彻底、口干症、口腔多处溃疡等。其中较特别的是,口干症多好发于年长者,因为唾液分泌变少,使口腔内的细菌不易被唾液冲刷而形成口臭。另外,女性更年期受荷尔蒙改变的影响,也会引起口干症。台安医院郑雅分营养师表示,若发生这种状况,建议妇女可多摄取黄豆制品,以增加体内的异黄酮素,有助于减少因荷尔蒙缺乏而产生的口臭,不过,她提醒,“切忌不要摄取过多油煎、油炸豆制品,也不要摄取萃取后的异黄酮萃取锭。”

另外,口腔多处溃疡也易形成口臭。林沧溢说明,口腔易溃疡多半是个人体质所致,但也可能是肿瘤或其它病因引起。若只是单纯因体质引发口腔溃疡,只要按时涂抹医生开的药膏至伤口痊愈,即可改善。

嘴里发出这气味儿要当心 可能要潜藏大疾病! 第3张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郑雅分指出,会造成口腔溃疡,多半是缺乏维生素B群。维生素B群属于水溶性,身体很快就能代谢,她建议每天摄取5份以上的蔬果,增加体内维生素B群的含量,以降低口腔溃疡的机率。

嘴里发出这气味儿要当心 可能要潜藏大疾病! 第4张

气管疾病

易引发口臭的气管问题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肿瘤等,郑雅分表示,除了治疗,平日应多摄取像胡萝卜、柑橘类水果、小麦胚芽等富含维生素C、E及β胡萝卜素的抗氧化食物,以改善症状。

肠胃道疾病

想改善口臭,肠胃道疾病也不容忽视。常见的状况有反胃性食道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肠胃胀气等。以反胃性食道炎患者为例,因为胃酸逆流,造成口腔内难闻的酸味,郑雅分认为,除了寻求治疗,患者最好将饮食习惯改为少量多餐、减少甜食及辛辣刺激性食物,更要避免在用餐时饮用汤水。

嘴里发出这气味儿要当心 可能要潜藏大疾病! 第5张

至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主要是饮食作息不正常或相互传染所致。除了对症治疗、调整作息,最好养成使用公筷母匙的习惯,减少相互传染的机会。

另外,肠胃胀气也会引发打嗝现象,打嗝的同时,也将肠胃中不好的气体传送至口腔而引起口臭。易胀气者在重要场合应避免食用花椰菜、豆类、地瓜等易产生气体的食物。

嘴里发出这气味儿要当心 可能要潜藏大疾病! 第6张

新陈代谢疾病

新陈代谢疾病也常是造成口臭难以消去的元凶之一,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糖尿病。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液里,糖分比一般人高出许多,相对的,也易造成细菌滋生,进而并发蛀牙、牙周病等口腔问题而导致口臭。再者,患者本身血糖太高,代谢时会产生像烂苹果味或酮味等难闻气味。想改善口气,必须从源头做起,控制血糖,即可有效改善这些情况。

若非口腔问题造成口臭尽速至其它科详细检查

虽然市面上随处可见标榜长时间维持口气清新的产品,不过,这只是短时间对付口臭的应急工具,治标不治本,最重要是找出引发的原因并进行治疗,才能真正改善。

嘴里发出这气味儿要当心 可能要潜藏大疾病! 第7张

另外,林沧溢也建议,“可随身携带牙刷,在用完餐时随时刷牙、漱口,保持口腔清洁。”若确定不是口腔问题而造成口臭,应尽速至其它门诊做进一步的检查,并了解身体状况,这才是断绝口臭的根本方法。

嘴里发出这气味儿要当心 可能要潜藏大疾病! 第8张

结语:通过小编的介绍相信你一定对本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了吧,那就赶快行动起来,将这篇文章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吧,小编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哦,想要了解更多相关相信可以关注我们的可可女性网哦!

广告

今日头条
健康科普
医界要闻
曝光台
权威解读
聚焦医改